系列专题:《引领成功的智慧:出路》
万事不求人,这种清高本质上是一种迂腐,是一种实足的愚蠢! —申子思维 当一个人认识到借助别人的力量比独自劳作更有效益时, 标志着他一次质的飞跃。 —卡耐基 小时候,一位老大爷给我讲过三只蚂蚁过河的故事,至今还在脑 海里浮现: 三只蚂蚁负有重要使命,必须过河。面对涛涛江水,蚂蚁不 会游泳,如何过河呢?
![第37节:聚天下之力开启天下之门(7)](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20510061266.jpeg)
第一只蚂蚁选择了架桥,它搬来了树枝、杂草,费了九牛二 虎之力,结果,桥没架好,自己却被河水冲走了。 第二只蚂蚁选择造船,它同样充满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忙得 不亦乐乎。只可惜,洪水来了,船被冲走了,蚂蚁的命也被搭上了。 第三只蚂蚁看到前面两个兄弟,都比自己勤劳、能干,就这 么悲壮地牺牲了,当然,就不能走它们的老路。于是,它爬到河 边的树上,站在树尖的叶子上,想观察一下形势再说。不料,大 风起兮,大风卷走了树叶和蚂蚁,蚂蚁就像坐飞机一样在空中飞 扬,然后,徐徐地漂落在河的对岸。这只蚂蚁做梦也没想到,自 己竟然如此轻松地实现了理想。 我每当想起这个故事,从内心里都为前两只蚂蚁感到惋惜,也很 钦佩它们的壮举。而对第三只蚂蚁,仅仅只觉得它很幸运,似乎不屑 一顾。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靠勤劳、 靠实力、脚踏实地地打拼,反对“投机”,反对“取巧”。 但是,当我们观察社会时,看到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类似第三 只蚂蚁的成功者却大有人在,并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并 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发展模式、成功模式或寻找出路的模式。于是, 第三只蚂蚁的行为越来越耐人寻味,甚至变得越来越崇高起来。 当然,蚂蚁是盲目的,而学蚂蚁的人却是理性的。 巧借外力,是撞开出路大门的重要力量。 古代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了借外 力成功的经典。故事说吴国都督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欲除之 而后快,便借口大战在际,请诸葛亮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并当场立 下“军令状”。诸葛亮欣然从命。第三天,诸葛亮趁浓雾锁住大江之际, 指挥20艘草船向曹军水寨驶去,到了江心,叫水兵猛烈擂鼓呐喊,虚 张声势。曹营惊惶失措,以为吴蜀大军压阵。于是,急令全体箭手向 擂鼓呐喊方向放箭,万箭齐发,不一会儿,草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足 足有10万多支。诸葛亮不费吃灰之力,大功告成。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的一点,是 善于借力。对此,亭长出身的刘邦当上帝王后,深有感触地自我总结 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管理国家, 安抚老百姓,保证物资供给,我比不上萧何;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 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 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呢?虽有一能人范曾,但也不能好好使 用,所以,他失败了,被我所擒。” 中国革命的胜利,我党总结有三大法宝。其中一大法宝,就是统 一战线。说白了,就是群策群力,借全民之力,组织一切有生力量为 我所用,从而,夺取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同志真伟大,譬如,一上井冈山,就争取了当时的“山大王”袁 文才等势力的支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把全民之力都动员起来了, 连老人与儿童都派上用场。仅以淮海战争为例,后方老百姓为保障前 线粮食和军用物资的供给,用落后的交通工具,克服重重困难,将300 多万吨弹药、5.7亿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等,源源不断 地送往前线,满足了战争的需要。对此,陈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争 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经济领域的借力现象,同样,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一大法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