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中国企业如何进行结构变革:登顶之舞》
第十一章 市场永远是天空,头上没有“天花板” 第十一章 市场永远是天空,头上没有“天花板” 一个能力遇到天花板的公司会成为一家掉头向下的公司。机会对于有能力的企业是长久的。有能力的企业,市场永远是天空,头上没有天花板,你能飞多高就飞多高。而对于能力缺乏的企业,市场是只笼子,你根本就飞不起来。 假如伊利集团能够掌握正确的节奏,在应该进行变革的时候进行了变革;假如1998年,牛根生没有离开伊利集团,那么,今天的伊利集团会是什么情况?甚至,今天的中国乳业会是什么情况?也许,牛根生留在伊利集团并非一定是好的选择,社会少了一个蒙牛,而且牛根生留下来,伊利集团也并不一定就比后来发展得更好。这些只是我们今天的分析,而在当初,如果牛根生能够留在伊利集团,相信更多人会觉得那是一件有利于企业的事情。 我们并非要讨论两个人的问题,我们是要讨论一个组织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具有广泛性。同样是在1998年,中国四川的成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知名企业希望集团的四位合伙人——刘氏兄弟分家了。与牛根生不同的是,刘氏兄弟是分家。他们把兄弟共同创下的家业协商分成四份,每人都分到其中一份。希望集团的分家,是这一年度中国企业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大事,以至于这一年夏天,我在成都郊区与刘永行见面时,他还对媒体大肆炒作分家一事有些耿耿于怀。再前一些,北京万通集团冯仑、潘石屹等人也有分家的故事。那个时候,万通集团还不太有名,所以媒体基本没炒。更前一些时间,1993年,国美电器的两位创业者——黄氏兄弟分手。我在2000年与黄俊钦有过交流。黄俊钦是那种低调到极致的人,如果不是黄光裕出名,几乎没有什么人知道黄俊钦。黄氏兄弟的分手鲜为人知。一连串的事情看起来都是人事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认识和解释这些问题。实际上,万通集团冯仑先生在自己企业闹完分家之后,曾经对这样的现象进行过分析。在他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创业的时候,它的主要团队成员与历史上的绿林好汉基本差不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存在转变或者分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