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16位商界精英的成长传奇:前程密码》
在这之前,江南春对于IT产品一窍不通,他已经习惯了做消费品大众广告,并没有将业务划分得那么细。虽然,当时的江南春已经有了IT方面的各种人脉资源,比如见过杨元庆,也代理过联想在上海的广告,但英特尔公司是干嘛的?江南春一点都不清楚。不过,江南春精明地意识到IDG这棵大树的分量,也敏感地嗅到了IT广告市场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他开始调整永怡传播的业务方向,专心去攻IT广告市场。 1995年底,永怡传播和IDG通过协议进行合作,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江南春成了IDG上海办事处的主任。设想一下,IDG在中国投资了很多IT媒体,永怡传播在上海积累了大量的IT客户,江南春一方面在IT媒体上有话语权,另外一方面,IT客户做广告又要找江南春,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江南春的永怡传播想不赚钱都不行,很短的时间之内,永怡传播就成为上海滩IT领域最大的广告代理商。到了1998年,永怡传播已经占据了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上95%的份额,营业额最高达7000万元。 反逻辑,为未来而战 江南春带领永怡传播在一统上海IT广告市场当中,最精彩的一场IT广告战役是"LG未来窗",由这场战役可以看出江南春的一个成功"密码"是"反逻辑的战略眼光"。 1998年,LG刚刚进入中国,永怡传播竞标LG的广告代理,竞标的时候,江南春将广告策划方案瞄准了"LG未来窗"这个产品。"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产品是平面显示器,根本不会有人来买。当时,LG也有很多普通级的产品,但我认为我们的备战一定要为未来而战。"最后,LG相信了永怡传播的广告方案,江南春开始将钱投放到"LG未来窗"这个产品上。第一年,永怡传播打了很多"LG未来窗"的广告,但是产品并没有见到有什么大的起色。到了第二年,江南春顶住压力为"LG未来窗"的广告又扔了很多钱,结果,产品销量一下子打开了缺口。"第一年,只卖了5万台;第二年就上升到66万台,第三年已经到了89万台,到了2000年,‘LG未来窗‘已经成了平面显示器的代言人。" "扔那么多钱砸广告,没起色,仍然砸,你是基于怎样的判断?"记者问。 "我当时想了两点:第一,我认为我们在传统产品的市场上根本没有优势,渠道也没有竞争力,跟三星、飞利浦根本没法打,就不如进入这个市场的最高端来打,树立最高端的形象,然后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第二,只要我们积极地先抢到一个平面显示器的市场,我相信两到三年内,平面显示器一定会取代球面显示器。从产业趋势上来讲,这个是发展的必然,我们的战略非常清楚。所以,你后续的产品一定要采取非常反逻辑的方法,一定不能按照正常逻辑去做,最安全的是最危险的,最独特的方法最有效。" 这么多年,每天晚上,江南春回到家都要看一个小时的专业图书和杂志。专注于一点,及时地补充"养分",然后有分析和数据支持地"不按常理出牌",加上拼命干,机会和成功自然不会遗忘像江南春这样的人。 "账号满了"和"钱赚疯了"

1999年底、2000年初,作为上海滩上IT广告领域的老大,永怡传播在IT业务方面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因为客户资源就那么多,所以再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突破。这时候的江南春决定"两条腿走路",重新杀回消费品和其他行业的广告领域,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保险和通信行业。当时,江南春甚至有一个"狂妄"的想法,"希望在几大领域和4A(美国广告公司协会)抗衡"。当然,背后的"人性"已经上升到希望能在国际广告市场上获得尊重的"虚荣"。 "当时我感觉再往上涨也是那么回事,主要是依靠客户自己销量的增长,所以我就想在2000年把永怡传播变成一个综合性的广告公司,还没有做好准备,结果就出事了--互联网高潮开始了。"江南春解释说。 突如其来的互联网高潮一下子给了江南春非常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在IT领域从来没有遇到过。互联网公司疯了一样的烧钱,仅仅半年的时间,永怡传播的业务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最高潮的时候,永怡传播不仅不需要跑业务,而是拒绝业务。按照江南春的说法,那个时候,公司是"钱赚疯了",公司的"账号满了",公司的营业额突破1.5个亿,公司也被权威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这项荣誉在江南春口中不厌其烦地说过许多遍,江南春也一次次地体验到由此带来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