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207第十四章三次浪潮,潮起潮落--中关村这个环境,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 这是一则典型的中关村式的广告,反复出现在1996年秋冬的当地报刊上: 中关村铺面招租 四海市场西侧、倚天市场全新装修铺面20间。 每间使用面积12-20平方米不等。 价格低、每月租金2100元起。 付款方式灵活。代办营业执照。 白颐路已经成了京城最热闹的去处,大街上车水马龙,满眼广告招贴,到处风光无限。至少5000商家汇聚此地,个个小打小闹,却能把全中国80%的计算机产品掌握在手里,每天吞进来,吐出去。天南地北的用户全都跑到这里来购货,向他们打探市场动向,学习新知识。越来越少的人说他们是"骗子",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当做启蒙者。我们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全民扫盲运动,就是借助于中关村的商家完成的。 在"物质第一主义"的刺激下,中国人的消费欲望猛增,但是生产增加更快。20世纪80年代末期标志性的通货膨胀,在90年代中期卷土重来,造成新一轮市场恐慌,不过,它很快就被货币紧缩政策和急速增长的商品供应打压下去。紧接着,中国商业史便掀开了它的重要一页,整个国家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让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当家作主"的快感。到了1996年,情势更加明显。官方的统计报告说,有680种商品供大于求。朱镕基又补充道:"没有不多的"。想想就在两年前,中国人还在"紧缺时代"嗷嗷待哺,现在可真是"换了人间"!学者们开始争论是不是"商品过剩",一时没有结论。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凿无疑的,市场上的风水转了向,此前是"买家求卖家",此后便是"卖家求买家"。 中关村的老一代人正在经历痛苦的脱胎换骨,导致数以百计的公司倒闭,不过,由于更多的新公司诞生,所以企业总数还增加了,经济规模也在扩大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指出,1995年,中关村试验区"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费",分别增长41%和56%,总数超过200亿元和7?5亿元。1996年的速度放慢,但是企业总收入仍然增长了29%,上缴的税款也增加了22%。。这个全中国最庞大的新技术企业群,把总收入的8%用于研发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数字有个概念,我们应当举出,当时全国的这项数字是0?5%。。有2897个课题正在研发中;有2056个新产品正在生产中;有71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前三位。它为这座城市提供了124835个就业岗位,这数字比5年前增加了8倍。如果没有中关村,那么北京市那一年的失业人口就不是14万人,而是26万人。 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王思红很自豪地宣布,中关村"已进入‘二次创业‘的新时期。"在政府导演下,上地出现第二轮投资高潮。中关村那些早已圈定的土地上,数以千计的原住居民被迁往他乡,小平房、四合院、图书馆、档案室,以及充满温馨记忆的大街小巷,在隆隆机声中消逝。历史被清除了,然后重新开始。白颐路两侧矗立起6幢崭新的大厦,而这不过是一个更大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新兴地区的不确定性,一片广阔的工地,到处都是喧嚣、躁动和欲望。 尽管政府的干预令人不快,但它也有不可替代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让你有机会获取官员权力控制下的资源。在政府的帮助下,有273家公司在1996年挤进国家计划,由此得到45380万元长期贷款、110926万元流动资金,还有3090万元财政拨款--这是无偿的,还有5000万元税款--这是企业上缴之后又被政府送回来的。考虑到整个国家都在紧缩银根,也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关村可真是得天独厚。

中关村从来离不开金钱,这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是一样。但是对于那些身无分文只有大脑的人来说,只有中关村才是他们的天堂。没有哪个行业比信息产业更依赖于人的智慧,计算机工程师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容易依靠大脑成功的职业,这就难怪全中国最杰出的人纷纷跑到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