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与四通不同,联想的股权改革是一个成功的传奇,但它无论是在中关村还是整个中国,都是绝无仅有,无法成为榜样。从一开始,柳传志面临的局面就比四通更糟。他的联想在开创之初就有确凿无疑的国家投资--20万元。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法律上来说,联想均属国有无疑。了解我们国家企业发展历史的人全都知道,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中,对于股权抱有野心的并不算少,但是他们全都不能找到一种既合理又合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要么不能动手,虽然创造巨额财富但却清贫一生,要么铤而走险化公为私,甚至触犯刑律,身陷囹圄。这两种结果显然都非柳传志所愿。他一直在心里盘算着找到一种途径,以法律和道德都能认可的方式确认员工利益。可以想像,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复杂性。 当年四通开创者以各自占有股权多寡为目标,而柳传志则始终是在公司和政府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而且还要小心翼翼地替政府寻找为他网开一面的理由。他的成功奥秘不是在于他比四通更有力量、更会投机、或者理由更充分,而是在于他更善于忍耐、创造条件、步步为营,以及把利益对立者变成利益攸关者的无与伦比的技巧。 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股市挂牌之前,柳传志开始策划把公司财产的一部分分割出来,归属企业的开创者以及后来的员工。他甚至授意属下做出计划,呈送上级参照。这一方案经过权衡,增删各方持股份额,形成文件。通俗地解释其中关键环节,就是将联想财产的55%归于国家,45%归于员工。它首先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支持,由于科学院是联想的投资者,同时也是联想的唯一股东,所以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联想已经打通最重要的障碍。然而柳的方案还是很快宣告流产。因为"国有资产"在理论上乃是属于全体国民所有,其代表者并非中国科学院,而是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那些官员可不像周光召这么好说话。 柳传志一计不成,退而求其次。他向上级要求,把公司35%的利润归在联想员工名下,由公司自己决定在创业者和后来者之间如何分配。有趣的是,这就绕开了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这两个大障碍。因为作为唯一的股东,中国科学院拥有处置企业利润的权力,当然也可以批准柳传志的要求。柳就这样得到"分红权",他当即在公司员工中做出分配。在当时,这些都是纸上之兵,没有分掉一分一厘。柳传志只不过要财务人员将这笔钱逐年登记造册,载入每人名下。无论是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们还是企业的员工,都觉得这是在"画饼充饥",不当一回事,只有柳传志看出此中价值。他相信这是走向"财产归属"之途的第一步。

既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走向既定目标。他从这里开始,又走了7年,终于在2000年把公司35%的股权归属员工所有,也让他自己以及和他创业的同伴们一夜之间全都成了千万富翁。其具体操作的程序,则是将这部分股权作价1?6亿元,然后将多年积累下来的那笔红利倾囊而出,一举购得。这一过程最好地证明,柳传志这个人是好高骛远和脚踏实地的绝妙结合体。他有足够的决心和忍耐力与旧制度周旋,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让我们回到1994年,看看中关村如何高举起那面时代的旗帜。 这个行业的本性是没有国界的,现在它却大张旗鼓地打出爱国主义的旗号。在我们国家掀起来的"高举民族品牌大旗"的浪潮中,中关村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标志着技术主流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关村不再仅仅是外国微机的大柜台,而且还是一个广阔的、不断成长的经济王国。老一代的政治经验仍然有用。它的作用是游说政府、勾结权力、组成联盟、平息这个王国的潜在阻力,最终能够保障它的成长壮大。企业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会赚钱,更在于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去赚钱。 前文所述中关村的舆论转向"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现在有了新进展。1994年5月第一周,杨元庆在北京发布联想微机"E系列"的那一天,总工程师倪光南率领一支队伍来到上海,用了三天时间,与复旦大学和长江计算机公司达成意向,共同建立一个"微电子设计中心"。有证据表明,这一计划曾让公司上下兴奋不已。倪光南一说起来就会两眼放光,因为"设计中心"的目标是集成电路,也就是开发制造计算机的专用芯片。它在计算机产业的技术链条上属于高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