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第四,建立在"风险投资"基础上的高起点。这个公司一旦确立,马上会有一大笔钱进来,可以踏踏实实把技术做起来。不需要再像老一代公司那样,靠一两万块钱起家,这边搞一搞,那边炒一炒,慢慢滚动。 这个杰出的软件设计师,现在试图设计一个新公司的构架。他把它归结为"硅谷公司四原则"。"这就是所谓现代企业的机制,"他对严援朝说,"它在国内还不存在。" 这两人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对软件技术的共同追求上。他们成为中关村第一次技术浪潮的先锋,也是直接受益者。但是,一项技术的繁荣时期十分短暂,膨胀过快,燃起疯狂的激情,富有爆炸性,然后迅速下跌,这世界又成了商人的天下。严援朝那时候刚刚进入四通,接替黯然离去的王缉志成为总工程师。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能理解王志东所说的一切。自从听说王志东离开"新天地",他便努力促使这个年轻人到四通来,现在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知道四通弊端丛生,与王志东的"四原则"相去甚远。于是他告诉王志东,将帮助他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 严援朝说到做到。他把王志东带回中关村,一起去游说四通副总裁刘菊芬。后者是四通的开创者之一,主管公司技术研发,是个胸襟和眼光都很开阔、对新事物格外敏感的女人。她的父亲是党的元老,丈夫是中国银行计算中心主任,而她本人也曾在政府任职。在她的由从政到经商的历程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办一家软件工厂,如同在流水线上生产硬件产品一样地制作软件。她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成立一个"软件实验室",期望能够借此实现自己的"梦工厂",但在后来的经济动荡中无疾而终。现在,王志东勾起她的久远的梦,就像死灰复燃。她被他的"四原则"迷住了,当即允诺在四通为他开辟一个"特区"。 接着轮到段永基出场。这是他和王志东的首次见面,从此开始一个极富创造性而又充满是非恩怨的合作历程。自从率领四通度过那场政治危机,段永基在中关村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公司资金雄厚,闻名遐迩,一片光鲜,潜伏着冷酷的野心和阴谋。90年代初期的几年里,中关村一直闪烁着段永基那双精明的眼睛。可惜,微机的兴起令四通打字机陷入绝境,老产品每况愈下,新产品屡战屡败,即使机变百出如段永基,也感到走投无路。如今王志东从天而降,让他大喜过望,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看来相当顺利,但就在这时节外生枝。事情起因于段永基本人在道德方面遭人诟病。段是一个聪明、机敏、大胆、足智多谋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诚实和信守承诺的人,至少有些熟悉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他的口是心非和不择手段,总是让他的合作者头疼不已,也给他个人的信誉蒙上一层阴影。当时王志东对这些事情无从体会。他只知道四通是万润南留下的基业,也是中关村的一面旗帜,直到和段永基昔日的搭档王缉志有过一次深入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每个公司都会有黑暗的一面,即使那些"企业之星"也不例外。 王缉志在"四通"的位置,犹如王志东在"新天地",都是总工程师,但他那时已经挂冠而去,其理由说起来又与王志东的离开"新天地"如出一辙,都是与总经理无法合作。对于王缉志的技术和人品,王志东有着足够的信任,现在听他以如此口吻数落段永基,不禁目瞪口呆,忽然明白,严援朝和刘菊芬为什么会那么真诚地为他建造这个"特区"。他没有听从王缉志的劝告,因为实在不能拒绝四通给予他的这个机会,但他大起防人之心,除了更加小心翼翼地和段永基打交道之外,就是坚决捍卫自己的"四项基本原则",寸步不让。
![第43节:民族品牌(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32841489106.jpeg)
王志东轻而易举地赢得段永基的信任,不用说,是因为他在技术领域成就卓著。但更重要的是,四通公司刚刚在香港股市挂牌,手上拥有大笔现金,正为如何花掉大发其愁。所以段永基没有犹豫便决定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投资。他问王志东需要多少钱,王志东一咬牙说要500万。他说:"好吧,就给你500万。"段永基在此前和此后投资无数,除了让数以十亿元计的资金血本无归,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任意胡为和不负责任的名声,但他至少有这一笔投资大获成功,让四通在很多年以后还能成为"新浪"股东,从中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