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蓝血企业-塑造企业的斯巴达与雅典精神》
军校培养的柳传志 柳传志,中国联想集团主要创业者之一。1944年生于江苏镇江市。1961—1967年在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学习。1984年以2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1988年以30万元港币合资创办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1989年成立联想集团。2002年,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掌控着包括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三大子公司,涉及IT、风险投资、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联想“贸工技”的发展道路,总结出“管理三要素”、“培养领军人物”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这些理论对于联想从早期的“大船结构”发展为舰队结构,并逐步成为一间国际化的大型企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曾经的军旅生涯对柳的影响很大。对今后生活的期望他自诩做“一个愉快的老头”。 对于军营生涯,柳传志,当今这位中国企业界“教父”级人物从不讳言:是军营塑造了他。柳传志说,“企业成功跟我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这一定的关系之中,跟我在军队里养成的性格又有一定的关系。” 在柳的人生经历中有三个长段引人注目:缔造联想的19年;在中科院的13年;再就是五年的军校生涯。在网上三万多篇关于柳传志的文章中,绝大多数是涉及前两个阶段的,详写柳军校生涯的文章几乎没有。但实际上,柳自己承认是军营塑造了他,塑造了这位联想的缔造者。 有人说,联想有相当浓厚的军事化气息。对此,柳传志并不否认。因为,军队经历让柳传志深深明白企业文化的默契、共识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感染而达到的,他说:“军人一入伍,就要‘忆苦思甜’,要明确为谁来当兵为谁来打仗。当时连续三天,停止一切活动,要共同回忆家里面的历史,回忆旧社会的迫害,有时大家简直泣不成声。现在我讲,做企业、带队伍的第一条就是要让员工做事有积极性,受到激励,这和让战士爱打仗是一样的。确实是因为这种氛围一旦造出来就非常厉害,对提高企业执行力有极大的帮助。”在许多局外人看来,蓝血企业中强大的执行力源于军事化管理的高压、铁血性。其实不然,除了严密的纪律、制度以外,蓝血企业强大的执行力也是需要个体中相互间的感染与传递,这实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企业风气或者是企业文化。 “联想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情况,没法退,只有死攻,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把这件事情做完。1992年,联想刚开始做自己的机器,结果质量不好,那时我在香港,听到后很着急。回到北京后考察了具体情况,认识到症结在哪儿,然后开了全体人员的会。就说,如果质量问题解决不了,我就下台。我下台之前,相关人员一定要大砍一批。就这样,当年机器质量就上去了,一环一环牵扯不清的问题都解决了。”

“但这种事不能多了。你老来不行,你一定得研究透了,到底行不行。当时我们学林彪打仗的战术原则有一个说法是——四快一慢,‘四快’是指‘包抄快’等战术动作要快,意思是打起来以后要义无反顾。‘一慢’就是发动总攻的时间要慢,要有充分的准备。因为上去就不能退,所以一定要准备好。做企业没想清楚别动,想清楚以前要试探,要踩实了。” 事实上,柳传志的理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柳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家而不是一个理论家,实践家的理论与理论家的理论迥然不同。柳曾说过“谋与行”、“鸡与蛋”、“船、桥、河”、“南坡与北坡”、“1和0”、“管理与房子”。这些理论看上去朴实无华,似乎没有什么。正像中国传统的道在其中的解释方式一样,柳的理论并不是理论本身,而只是提供了进入柳传志丰富精神世界的一个线索;柳的话也并不是柳本身,而只是提供了理解柳的一个途径。 很多看似容易的企业的战略和战术,执行起来却时而需要铁腕时而需要妥协,时而两者都需要。执行力强大,在蓝血企业中表现很突出,在柳传志的身上似乎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