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牛根生财富心经》
1.避强示弱,收奶“三不干” 如同前文所述,初生的蒙牛面临的成长环境“十分险恶”,在奶源上也是如此。所以,韬光养晦只能是牛根生的最佳选择。 而有的纸媒体,就曾有如下的相关报道: 蒙牛和伊利目前执行的都是向生产基地所在地地税部门直接缴税的政策。伊利向呼和浩特地税局缴税,蒙牛向和林县地税局缴税。在鲜奶采集地不缴特产税。但是,蒙牛1999年11月在土左旗沙尔沁乡南此老村所建的奶站,至2000年5月,共收了价值15万元的鲜奶,当地却列出了高达6万元的特产税金,并处罚款6万元。当时就要拿钱,3个蒙牛奶站代理人员、当地农民,拿不出这笔钱,5月17日即被带走,以抗税为由被治安拘留15天……
![国汇财富战略升级 第56节:第4章 “牛战略”背后的财富模式(1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40818990029.jpeg)
还是那句话:小胜凭智,大胜靠德。面对残酷的奶源竞争,牛根生带领下的蒙牛发布了一则自律性的声明——蒙牛收奶“三不干”: 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 凡是非奶站牛奶,蒙牛不干(不收); 凡是跟当地企业收购标准(包括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对于这个所谓的“三不干”,牛根生说,因为考虑到内蒙古乳业的整体利益,怕把市场搞乱了,引起不正当竞争。“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朋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是,蒙牛还是加速了自己奶源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发放养牛贷款,扶植养牛户,2000年8月5日,日收奶量首次突破百吨。2000年底,日收奶量已接近200吨。 于是,许多人都说,蒙牛的出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呼市奶业的竞争格局: 第一,蒙牛出世前,呼市奶价全国最低,而且存在卖奶难的现象。有位奶农就曾对媒体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蒙牛突然冒出来,就真要卖牛、杀牛了”。而蒙牛出世后,呼市的牛奶开始供不应求,收奶价也提高了,农民获利也更大了。 第二,奶农养牛积极性提高了,过去每头奶牛的价格是4000元,蒙牛诞生当年便涨到7000元。 第三,过去奶站的建设速度很慢,蒙牛出世后,刺激同行业的企业加快了奶站建设。 第四,由于蒙牛的竞争,呼市的乳制品质量上升了,价格反而下降了。 有数字统计,至2006年,蒙牛已发展奶牛100多万头,成为中国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 2.中国乳业产业化第一龙头 蒙牛是中国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企业”。2006年,收奶量在中国乳业中首家逼近10000吨/日大关!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6年来,蒙牛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110多万头,奶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奶农。由此,还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同时,蒙牛是同业中第一个建立养牛园区的企业,目前已建立了一千多个牧场园区,数量居同业之首。目前,正逐步由“奶站 农户”的基地型饲养模式向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模式过渡。 另外,在与养牛户的合作中,蒙牛撬动社会资源建有3700多个奶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挤奶。牛奶在“奶牛——奶站——奶罐车——工厂”这一运行序列中,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低温,二是全封闭。这就是“纯天然,无污染”。 3.“三识三性”,创建全球样板工厂 许多评论都认为,企业家的素质有所谓“三识三性”之说:胆识、学识、见识;理性、韧性、悟性。而蒙牛“全球样板工厂”的建设,无疑是一个起于“见识”、兴于“胆识”、成于“学识”的成功范例。 创建全球样板工厂,缘于2001年下半年蒙牛管理层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之行。 此次之行由牛根生带队。在新西兰,管理层清晰地看到:是乳业支撑了这个国家。这更加坚定了2001年6月他们提出的建设“中国乳都”的决心。于是,一个新的创意产生了:把由呼和浩特通向盛乐经济园区的209国道两侧,变成一望无垠的“人工草原”。车行三四十公里,如同奔驰在草地上,尽领草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