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牛根生财富心经》
至此,蒙牛基本完成了它“全国攻略”的初期部署。在北京,蒙牛2000年即成为外埠牛奶第一品牌(2004年,蒙牛与三元在北京市场交替领先,处于“胶着状态”;2005年,蒙牛已经绝对领先);在上海,蒙牛也于2001年跃居外埠牛奶第一品牌;在珠三角,深圳、惠州、中山、江门、河源,蒙牛奶销量均雄踞第一。
![宝典财富背后的老板 第55节:第4章 “牛战略”背后的财富模式(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40911676425.jpeg)
5.跨越长海:架构中国最长的乳桥 思想决定轨迹。“蒙牛→中国牛→世界牛”,这是蒙牛乳业确立的品牌战略“三部曲”。“我们正在架构中国最长的奶桥,这座桥的起点在内蒙古,但它的终点不在香港,不在澳门,而在五大洲。”蒙牛战略者很快将目光投向了世界。 不久,香港,就成为牛根生从“中国牛”向“世界牛”起飞的跳板了。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因此被称作“购物天堂”。蒙牛奶2002年2月份初入香港时,香港的商超本能地拒绝:“大陆名牌,我们不要,不要。”后来,依靠品质取胜,半年不到,香港三大连锁超市里,蒙牛奶已足迹遍布。如:百佳190个分店里,120个有蒙牛奶;惠康255个分店里,240个有蒙牛奶;华润69个分店,全部有蒙牛奶。 蒙牛初入时,坚持“第一的品质,第二的价格”,价格低于保利;三个月后,“蒙牛走到哪儿,哪儿的牛奶就降价”的规律在香港再演,保利奶的价格已降到蒙牛奶之下。而据蒙牛的相关人士称,他们也在日本人所开的崇光超市,第一次看到了同样来自内蒙古的伊利牛奶。蒙牛和伊利,是他们当时在香港市场看到的仅有的两个来自大陆的牛奶品牌。 后来,有文献披露,在蒙牛乳业(香港)有限公司,牛根生曾侃侃纵论市场运筹“大规律”: 第一个大规律,是做点不做面。牛根生说:“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 第二个大规律,是做快不做慢。牛根生说,占领市场就像夺取阵地,“要是每隔5分钟打1发炮弹,那么就是打上1万年,那也白搭;1秒钟打到100发、1000发、10000发的时候,那才有效”。 第三个大规律,是一次成功。牛根生说:资源是有限的,“一把斧头在一个地方连砸30下,再硬的钢材,也能砸个坑;如果东打一下,西打一下,那就留不下痕迹”。 第四个大规律,是三力法则。牛根生认为: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高的“外人”来统御,不要以为用个“自己人”,不偷不拿,但损失掉的,远远比偷拿的多得多。 第五个大规律,是边缘出奇迹。牛根生认为: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两个体制边缘最容易诞生经济奇迹。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蒙牛在香港取得的实际结果吧: 2003年5月,香港居民投票选举“超市十大品牌”,蒙牛牛奶荣获“香港超市表现最优秀新产品奖”。这是中国大陆产品在香港超市中的惟一获奖品牌。 2004年,蒙牛成为香港牛奶第一品牌。 2005年,蒙牛被消费者评为“香港超市十大品牌”之一。 2006年,据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蒙牛液态奶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已达42?6%。 【第三只眼看牛】 选择性地承袭传统,创造性地接纳现代,其实就是我们在大学初级阶段所要学到的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之一。 而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能运用如此自如的人并不很多。在牛根生的带领下,蒙牛创业者们却又一次体现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无论是从结果还是过程来看,逆境都是大成者锻造的难得气囊。 五 “公司 奶站 农户”的奶源战略 乳业是资源主导型产业,“得奶源者得天下”。由于竞争对手的阻挠,蒙牛这个本来就“缺奶吃”的苦孩子,一度差点断奶。1999年12月1日,蒙牛的自建工厂从签约奶站收取了第一车奶。这标志着蒙牛“公司 奶站 农户”产业化运作模式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