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牛根生财富心经》
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 要想品味牛根生,读懂他的财富心经,就不能绕过他的第一桶金。如同其他财富人物一样,牛根生与蒙牛的成功,第一桶金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普通大众对一个企业标杆人物的重要视角之一。 牛根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也被舆论界称之为“同心钱”,只不过,这笔“同心钱”的背后确实有着许多不一般的谜。 一 “孤儿”到副总裁 牛根生进入乳业是从伊利开始的,确切地说,伊利是牛根生在乳业取得成功的摇篮。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1983年,20多岁的牛根生进入这个厂子做一名洗瓶工人。凭着一股猛牛的精神,10多年间,牛根生从洗瓶车间的工人成长为伊利举足轻重的副总裁,曾经濒临倒闭的厂子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奶制品领军企业。 然而,走上伊利二号人物位置上的牛根生,也没能逃脱“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谚,在“将军”的位置上不得不离开了热情战斗过的伊利。 1.“吃着黄连长大的”孩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说牛根生也是一个英雄,他同样也没能逃出这个潜规则。其实,如同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牛根生也有着一段“血泪史”。 年轻时的牛根生甚至连他来自哪里、究竟姓什么、亲生父母是谁,都无从考起。用一个看着牛根生长大的老人话说:“这孩子是吃黄连长大的。” 1958年,一个孩子出生后不到一个月,来不及将父母的面容看清,贫穷而多子的二老无法养活他,就以50元的“天价”把他卖给了一户老实巴交的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这个孩子就是牛根生。 牛根生从小就尝尽了世间冷暖。据公开的资料透露,牛根生的父亲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而养母曾是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这两个“特殊”的人物,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牛根生的遭遇可想而知。 解放战争期间,牛根生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在别人那里。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活困难,养母领着牛根生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承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来。 不过,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对牛根生后来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牛根生也初次体会到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就是深受这种影响,后来在回想年少往事时,牛根生才说:“母亲嘱咐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1978年,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了养牛。复杂的经历也造就了牛根生一生的品质: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 2.一个卑微如斯的小人物 牛根生无疑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而命运也似乎在特别地和他开着玩笑。牛根生8岁时养母去世;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16岁时养父去世。从此牛根生彻彻底底变成了孤儿,而牛根生自己则说,当时小混混干的事情他也都干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的每一次变迁与酸楚,在牛根生的脑子里注入了大彻大悟的思想根源。 牛根生后来在回首这段岁月时说:当初跟养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吃什么总是分成三份,一家三口人一人一份,买东西也买成三份,这个习惯多年不改。 随着养父母的离世,牛根生有幸进入了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做了一名洗瓶工。即使在这个时期,贫困也一直伴随牛根生到结婚,甚至在婚礼上,他都没穿过新衣服,买过新鞋。 与生俱来的颠簸,让牛根生对贫穷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惧怕,也使他对成功产生了比谁都深刻的向往。因为没有家,童年牛根生心里便少了一份自私,以每一个宽容接纳自己的人心为家;因为没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儿时的所有玩伴为兄弟姐妹。牛根生自己也说:小时候都尽量让别人满意,因为要看人眼色啊。 在后来谈到谁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最大时,牛根生回答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多想想别人的疾苦难处,你就知道该如何为人处事;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宁愿亏自己不要亏大家。”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