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历险记:贝尔斯登自作孽的终结



在中信证券(600030)宣布与贝尔斯登方面的合作终结后,贝尔斯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垮台了。如果贝尔斯登晚垮台几个月,中信证券恐怕也就难逃劫难了。中信证券很幸运,然而中信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却值得我们寻味,一个在美国市场没有诚信、被人唾弃的金融机构却被我们的机构如获似宝地捧在手里作为一个学习与取经的对象。这个过程不值得我们从中总结些什么出来么?

 中信证券历险记:贝尔斯登自作孽的终结

 

其实贝尔斯登破产的种子至少在10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众所周知,凯恩和贝尔斯登当时拒绝与华尔街竞争对手一道,参与美联储支持的对高杠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纾困活动。在它因垃圾债券交易和失败的股票发行交易而一再遇到法律问题的时期,贝尔斯登就已经被视为一个背叛者。而在它拒绝帮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之后,贝尔斯登成了一个真正的众叛亲离者,在其他银行或监管高层之间几乎没有一位朋友。

 

有一段时间,凯恩和他的管理层笑声不断。随着利率处于低位,且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2001-2007年,贝尔斯登的股价上涨了3倍多,因为市场对高收益债券需求旺盛,而贝尔斯登的固定收益证券发行和交易部门正好很强大。然而,当市场对次级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需求下降时,贝尔斯登遭遇困境。

 

去年夏季,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当时该银行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投资于糟糕的高杠杆抵押贷款证券而破产。其他贷款给这两只基金的银行(特别是摩根大通)吃惊地发现,凯恩和贝尔斯登没有更快提供支持并控制交易对手损失。凯恩的回应是,公开表现粗鲁,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去年8月3日召开的一次重树投资者信心的电话会议上,他在会议中间拂袖而去。

 

当贝尔斯登发现自己濒临破产时,已经没有人愿意出手援助。相反,其他大型银行停止了与贝尔斯登的交易,并撤回了授信额度。没有人站出来公开反驳起初关于贝尔斯登的传闻,就像他们对两周前曾短暂流传的关于雷曼兄弟的类似传言所做的那样。                                      

虽然中信证券终止了与贝尔斯登的协作,但不能说这不是中国金融企业的一次惊险的教训。难道中国企业仅仅是为了引进国际先进的经验吗?一个面临诚信危机、一个频临倒闭的美国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结构合作,我们所要面临的难道仅仅是我们的投资损失吗?天上的确没有平白无故掉下来的馅饼,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反思它。(相关评论《中国金融企业交学费前你冷静了么?》 )

QQ                                    

(本文引用了安邦研究的部分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0544.html

更多阅读

贝尔斯登倒闭 恶意做空

l这次摩根大通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周末迅速出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相关政府机构的全面介入。美国联储会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直接介入了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的收购谈判,并且每个人的脑门上都闪着一盏紧急灯--一个关键的政府协调会在

贝尔斯登的兴衰 《贝尔斯登的兴衰》第四章

第四章 成长的轨迹1948年,约翰·斯雷德因暂时休假离开风险套利部,作为美国夏季奥林匹克代表团的一员,斯雷德参加了伦敦奥运会的曲棍球比赛。不过,美国曲棍球队空手而归,他们输掉了全部比赛,斯雷德的位置是守门员。不过,他得到的奖励却是所

贝尔斯登的破产 《贝尔斯登的兴衰》第三章

第三章 初识贝尔斯登贝尔斯登公司创建于1923年,在我进入这家公司时,它已经是一家赢利稳定的企业,尽管按照华尔街的现行标准,那时的贝尔斯登还算不上声名显赫的特权级金融机构。它有一个听起来不同凡响的公司地址——华尔街1号。如果你

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贝尔斯登的兴衰》目录

目录推荐序一在贝尔斯登倒下的废墟上推荐序二海啸后的悲歌推荐序三不要做下一个退潮时的“裸泳者”第一章灾难降临 贝尔斯登的股价最高曾经达到172.69美元,最终却以2美元的超低价被收购,最后的总收购价格只相当于贝尔斯登最有价值

贝尔斯登的破产 《贝尔斯登的兴衰》第一章

第一章 灾难降临2008年3月16日,我照常来到贝尔斯登上班,但这一次却和平常截然不同。首先,这是星期日,我上一次在周末上班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那时,股票市场在星期六照常交易。但这个特殊的星期日却细雨连绵,阴沉灰暗,似乎老天爷已经

声明:《中信证券历险记:贝尔斯登自作孽的终结》为网友花开的季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