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笔者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市镇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表现在经营性质模糊、不良贷款多、业务范围狭窄、内部管理混乱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具体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镇
Research 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icun Tow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Abstract: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has become important support strength for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conomic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discovered many problem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such as management, bad loan, and narrow business scop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has made the concr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questions, and proposed has the pointed suggestion.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Jicun Town
2007年寒假,笔者在山西省汾阳市农村信用社实习。实习期间,参加了信用社组织的讨论会、及各种讲座了解其经营、业务操作流程等多方面信息,并且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真分析。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三农”问题突出,是资金供求严重脱离的结果。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农村信用社承担了促进农村货币资金顺利流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受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包袱,日益表现出了严重的经营问题,大大减弱了其对农村经济的资金供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因此,深入地分析总结信用社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对策,不仅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也将更大地为农村货币资金合理、顺利地流通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改革的原因。农信社要改革,是因为其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严重的负净值和高比例的不良资产,并导致其缺乏持续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周小川,2004)。农信社存在严重问题,根源在于其所有权和控制权从而收益权的错配(吴一民,2002)。(2)农信社的性质。一般认为,我国的农信社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合作制,我国农村也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条件,农信社不具备实行合作制的可能性。如董卫国(2003)、何晓梅(2006)、鄢华贵等(2003)。(3)改革的主体。农信社每次改革均是政府强制性行为,既非诱发性行为,更非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如丛正等(2004)。(4)改革取向。许多学者赞同市场化。如罗恩平(2006)、唐笑冬(2006)、周小川(2004)等认为,农信社改革,关键是让其成为产权明确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要按照企业改革成功的模式改革农信社。当然,也有反对意见。如张杰(2003)认为,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应该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的面目。(5)管理体制。许多学者对省联社安排提出质疑,认为省联社是“经营者领导股东”,省联社市场主体兼行政机关的政企合一状态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农信社的信息披露,而且会加剧其道德风险,同时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强行介入。如姚耀军(2005)、罗和平(2005)。(6)改革的检验标准。目前多是以政策目标定标准,如产权(控制权)明晰、治理结构完善、行政干预得到遏制、约束机制强化、支农功能增强等。如杨羽飞和梁山(2005)。而且评判多是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如增资扩股、降低不良率、高管人员任命等。总体上来讲,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存在的争议也不少,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的评价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本文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以及现阶段改革内容为起点,以汾阳市**镇农村信用社为例,深入分析了**镇农村信用社今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有关背景以及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对镇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汾阳市镇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有关背景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信用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汾阳市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西缘,是驰名中外的汾酒、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之故乡。市境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现辖9镇3乡2个街道,289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总人口40万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56亿元,财政总收入9.4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2元,市域经济实力进入全省20强。镇农信社隶属于汾阳市信用联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通过在该地区的考察中发现,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此,通过信贷渠道满足从事传统规模基础上的种养业所需资金的需求不是很突出,这些地区的农户增收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在稳定现有种养业规模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拓展,主要包括:1、运输业的兴起:基于山西作为全国煤炭外输大省以及近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该镇的运输业迅猛发展;2、个体民办厂矿异军突起:近6年来该镇先后成立了民办小厂矿近40个,主要以焦化厂、水泥厂、化工厂、铁厂、橡胶厂、编织袋厂等为主,成为农信社贷款的主要对象;3、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和转型:如由粮食种植向果蔬种植转型,由粮食种植向规模养殖业转型等。
该镇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有关背景还带有在此需求基础上的升级的成分,与以前的金融需求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1)不但资金需求分散,而且资金需求的临时性和及时性强。 (2)信贷资金需求的产生更加频繁。(3)信贷资金需求额度普遍较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大部分县以下地区,削减和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之后,农村信用社又成了这些地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最后的、主要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尽管当地有邮电局的邮政储蓄,但是邮电局是并不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鉴于此,当地的农村信用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与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9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此次体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农业银行也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江苏:最初的试点
2000年7月15日, 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在产权制度方面,江苏省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于2001年组建了省级联社。在此基础上,江苏省重点实行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成效。改革试点之前,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2001年升到第4位。改革两年后,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增长 52%,贷款规模增长1倍多,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江苏试点为全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2、新时期改革的深化
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8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江苏8个试点省(市)政府负责同志座谈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将拿出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了作。其根本目的是“花钱买机制”,通过合理的“输血”,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造血机制”。2006年2月,在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下半年可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改革工作的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好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问题。此次会议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农信社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
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二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三是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四是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2、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
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国家银行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对信用社的监管,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为有效实施对信用社的管理,试点地区可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同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应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
3、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为帮助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在防范道德风险前提下,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扶持,比如免除企业所得税等。
4、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改革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信用社通过改革建立自身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而政策扶持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轻经营负担,通过“花钱买机制”,使信用社能够得以轻装上阵,转换经营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为支持“三农”提供更好的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镇农村信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法人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该镇农信社仍为单一法人社抗风险能力弱。尽管该市信用社已经开始改革: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扩大资本规模,提高农信社抗风险能力。单一法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很容易重蹈以往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覆辙。所以迫切要求该市农信社加快法人改革步伐,取消小法人,推进大法人。为了提高农信社的风险防控能力,应尽快在该市范围内组建新的统一法人机构。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薄弱
1、农信社人事管理制度不严,人员素质偏低
众所周知,现代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新业务、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求掌握计算机和法律知识。由于受区域和人缘关系的影响,镇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的构成格局,带有任人唯亲的痕迹。加之在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条件差,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其中大部分仅仅只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不利于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突出
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首要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经营原则和经营对象,其信用风险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贷款投向集中于农村且集中在农业等行业,必然导致放款在地域和行业的投向上集中度过高,信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分散。第二,贷款对象数量繁多、单位贷款金额小、频率高。虽然可以实现分散信贷,进而降低了非系统风险与信用风险,但是由于贷款金额小,手续繁多,管理难度也较大。再加上申请贷款的农户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还款意识不强,这就加大了资金投放的信用风险。第三,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不但面临较大市场风险,而且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在我国农业保险机制还没有建立和健全起来的情况下,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最后往往是直接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而成为信贷风险;据调查了解,该社05年不良贷款率为18.64﹪,06年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1.9﹪,但仍高达16.42﹪。
同时,农村信用社与申请贷款农户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不能系统地掌握千家万户农民的经济状况、资信状况、经营能力,不能掌握资金供求的方向和流向。另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贷款政策了解不多。并且该地信用社在发放小额贷款时要求农户入股和参加保险,给农民造成一种误解,以为要得到贷款必须交纳股金和保险费,这给农村信用社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农信社社会职能和自身发展存在矛盾:贷款投向选择矛盾表现突出
农信社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这是社会职能分工与企业经营取向结合的正确产物。但该镇农信社在其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市场定位却偏离“三农”,主要表现在:(1)农户贷款比例大幅下降,其他贷款比例大幅上升;(2)农村信用社对个体民办厂矿经营贷款的市场份额急剧上升;(3)农户贷款以消费性借贷为主,用于种养的生产性贷款极少;(4)农户小额信贷门槛仍较高,许多贫困农民无法实现信贷。镇农信社2004-2006年农户贷款余额见表1。
表 1 镇农信社2004-2006年农户贷款年末余额
单位:百万
资料来源:经现场访谈调查整理
通过调查得知,农信社的贷款集中在厂矿企业,比如:该镇焦化厂和水泥厂主要是以前的乡镇干部离岗后创办,所以相对人际脉络较好,信誉也好,更容易从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贷出款,并且这两个厂矿每年贷款总额将近260万,达全部农户贷款的一半还多。
(四) 农信社存款增长缓慢
主要原因为镇农村信用社撤消了原来的信用代办站24个,信用站撤销后,农村信用社原有存款空间受到了冲击,一部分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原信用社代办员迅速成为邮政储蓄代办员,农村新增存款和代办员“亲情存款”陆续回流到邮政储蓄,加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分散等特点,农村信用代办站撤并后可能出现了支农服务的暂时性脱节。另外,撤销信用站由于取存款距离信用社较远,不如以前方便,也导致了一部分存款外流。去年,该镇农信社撤销信用站后累计活期储蓄存款比撤消前少了将近1000万。可见,农村信用代办站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五) 信用社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内容少
信用社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制在资金借贷业务内,没有向发展综合业务、中间业务转化。该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主要来源于资金借贷业务。所以,信用社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内容少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六)金融业务发展网络化要求与信用社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存
金融业务发展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是当代金融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从长期来看,它带来的是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和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虽然镇农村信用社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储蓄和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化,但是仅仅停留在单机操作,没有实现网络化、系统化。更不用说自动取款这方面的业务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该镇农村信用社整体业务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人员年度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该镇农村信用社的社员基本都来自同一个社区,社区范围的狭小性决定了在同一社区内,社员个体面临着基本同样的经营环境。因而,社员与社员之间、社员与农村信用社之间利益易于协调,矛盾易于解决,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地缘、人缘优势。因为距社员近,比较了解社员的生产经营情况、经济情况、社员的信誉,很显然交易费用就很低。这应该是该镇农村信用社优势所在。此外,农民向农村信用社投入股金,显示了农民有优先获得信贷资金的权力,并且还可获得一定的优惠。农村信用社在接受农民入股时,也就表明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为社员提供资金供给及其他服务,保证资金不受损。当农民入社后,要保证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契约能够很好地被执行,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对社员的审查,如果社员符合放款条件,则可以优先获得贷款;如果社员不符合放款条件,就不能得到贷款。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巩固与社员的关系,在保证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情况下,要优先对社员提供资金服务。这样,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会更容易,存款来源也易稳定,很明显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稳定。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
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
该镇农村信用社要应改变以往走出家门发动群众拉存款、坐门等客放贷款的老作法,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三)慎重开展小企业贷款,降低贷款集中度
农村信用社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该镇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厂矿企业,偏离了其社会职能;同时由于山西省自去年开始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尤其加强,而该镇的一些厂矿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迫面临关闭,因此在对此类厂矿贷款时要尤为慎重,目前该镇农信社已经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对借贷方的审核,以避免不必要的呆坏账风险发生。
1、积极稳妥开展中间业务
农村信用社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经营范围上有所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求效益。首先要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大力拓展各种代理业务,争取代发工资,代收农村税金、保险费、电费、电话费等业务,实现负债形式由单一存款结构向股金、拆借、保管、代收、代付等多元化结构转变,实现经营收入向传统业务和新业务收入多元化结构转变。其次,要积极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积极开办农民助学贷款、住房贷款、生活消费品贷款等。再次是拓宽服务领域,农村信用社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还要积极为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投资等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本文认为镇农村信用社至少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在当前新形势下信用社经营范围被严格限制在资金借贷业务内,经营业绩主要来源于资金借贷业务,很显然是不符合发展需要的,这会严重制约该镇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2、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四)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pbcti.cn/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