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休谟观点下的反常思维,二歧鸿沟两岸的对视(2)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刀可以是厨具等工具,也可以是杀人凶器。警察为了治安需要,依据治安条例在公共娱乐场所贴出告示:禁止携带刀具进入,否则拘留。把“刀具”写成“凶器”可不可以?不行。他持一柄菜刀说是切菜做饭的厨具,不是凶器,你岂不是拿他没辙了?
如果在一般场所警察告知“禁止携带刀具”行不行?也不行。刀具是重要的工具,很多工作离不开它。动物爪牙都是天生的工具同时也是凶器,因为它们的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屠杀。
是不是刀具,这是事实判断,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不是凶器,则参进了浓重的价值判断意味——凶通恶,恶则非善,则不好。
事实判断或者非价值判断的事情涉及到的事物属性,又叫作“工具性”,以上浅谈大家应该知道“工具性”一词的含义了,就是在价值判断意义上的“价值中性”。因此,科学的东西、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价值中心的。
但是,我们还是习惯把一句谬论当作真理,此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一件很好的工具,这大家都已经人是到了。但是,工具被用来干什么,却取决于工具的使用者是谁了。工具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作为使用者的人,自己会把同类分个好坏有别。一把依靠现代科技制作的菜刀,厨师说它好用,杀人犯同样也会说它好用。盗贼通常都不比一般人愚钝,高科技犯罪更是犯罪的最新趋势,例如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帐号财产等等。大家也都知道,当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很多来源于军工,而军工原本就是制造杀人工具的行当。大家在武术动作大片当中看到正邪双方较量十分激烈,对英雄主角的打斗大叫精彩过瘾,其实别忘了,他的反面对手的表演一定也是同样精彩,也是武林高手。
如此说来,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大家其实都已心知肚明了。但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说法依然“深入人心”,而且还在被不断地强化着。
实际上,关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征不断被人指出,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固然都可以看作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是同时,我们现在所不得不忍受的一切污染,也无一例外地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对“科学技术”的界定属于事实判断,但是,只有被用于生产了,才能算作是“生产力”。而“生产”一词包含了价值判断因素,是“好”和“善”,制造对人有好处的东西才算作生产,与“破坏”这个“丑”与“恶”是相对的。
大家常常把“生产”一词和“发展”一词并用,“发展”当然也和“生产”一样是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的,社会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只有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了,才会谓之发展。邓先生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当然是指向某个特定的、被视为“好”的方向的变化。这个邓公名言被到处张贴,但是张贴着心中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界定。老板看着“发展才是硬道理”,脑海里显现的是“发财才是硬道理”;员工看发展是硬道理,心里则想着“发薪才是硬道理”。然而,老板的硬道理可能会和员工的硬道理打架,“发财”之道可能恰恰包括不给员工“发薪”这一招。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依据价值的主观性得出“价值中性”的结论,按照价值中性论,所谓的发展不过就是对倒退的忽略。从0中拿出一个“+1”就同时剩下一个“-1”,如果你想多拿一点出来,如“+2”,就必定剩下一个“-2”,依此类推,(-n)=0-(+n)。越是科学的东西,越是有技术含量,用于生产时力量越大,但是不要忘记一旦被用于破坏,它的破坏力同样也越大。核技术可以给全人类带来光明,但是核污染和核爆炸也让全人类心惊胆颤。伊朗要依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国家的核技术,而美国说这太危险了,要坚决加以遏制,话外之意其实就是说伊朗人不是好人。
正确的说法是“知识就是力量”——但要注意:这个“力量”当然也包括“破坏力”,不要定势思维将之默认为只是建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