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巴菲特的这次捐赠,活生生地体现了美国慈善事业的理性精神和道义原则:富翁并不把在法律上的正当所得看做自己的财产。这一财产是属于社会的。他们不过是这笔财产的信托人而已。所以,慈善捐赠是拿着属于社会的钱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资。不为社会看管好这笔钱是渎职;拿这比钱来沽名钓誉是犯罪。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世界第二大富翁巴菲特不久前把自己财产的大部分(共310亿美元之巨)捐给了世界第一大富翁比尔·盖茨和其夫人的基金会。这不仅是人类慈善事业史的新篇章,也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赢家对造就了自己成功的制度的一次深刻的反省。目前中国正在走向市场经济,在这一市场经济中最先崛起的富人,也很快将面临如何处置自己的遗产的问题。在这个关口上,巴菲特的大手笔就更值得我们反省。 巴菲特捐款的直接意义有两点:第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慈善捐赠。310亿美元的巨资,远远超过了美国最著名的慈善家卡耐基(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计共捐赠了41亿)和洛克菲勒(以2006年美元价值计捐赠了76亿)的捐助。第二,这笔钱,完全可以用来自己成立一个最大的基金会,超过现有300亿资产的盖茨基金会,或者建一个巴菲特大学,使自己名垂青史。但是,巴菲特连名字也不要,一定要把钱交给能够最有效率地服务社会的人。这个人就是在捐赠10天前宣布将淡出微软集中精力经营慈善事业的盖茨。 不过,人们容易忽视的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无论巴菲特也好,还是盖茨也好,都是市场经济的最大赢家。他们一个把家产如数捐出,一个退出企业,准备专心于慈善事业,说明了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的认识。世界上没有比他们更懂得市场经济的魔力的人了。如果他们也看到了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更值得我们这些段位一般的普通人对市场三思。

这里必须指出,这两位人类首富,并非对市场经济丧失了信心。相反,他们都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最有效率的制度。他们正是靠着驾驭这样的制度赢得了自己的财富。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再伟大的制度也有局限。这种局限必须靠人的道德力量来超越。 具体而言,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因而是一种赢家的游戏。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说,市场无法解决穷人的问题。要解决穷人的问题,就必须靠市场经济中的赢家的道德自觉。这一点,是巴菲特和盖茨最大的一个共同之处。15年前,盖茨在母亲的督促下见巴菲特。当时他一百个不愿意:见他有什么用?还不是谈些枯燥的金融问题。但是,大家一见如故,维持了十几年的忘年之交。其中最关键的结合点,就在于大家关心的是钱以外的事情。巴菲特给了盖茨一本世界贫困问题的报告,盖茨后来为此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基金会。另外,两个人都对继承的财富异常反感。巴菲特干脆嘲笑富家子弟是“幸运的精子俱乐部”成员。如果他们这样的人不把财产捐出,而是交给自己的“幸运精子”,那么美国就会变成一个由经济贵族所统治的社会,偏离他们心中英才主义(meritocracy)和自由竞争的社会理想。 可见,巴菲特的行为,揭示了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市场经济就将腐蚀其所生长的社会的基石。这与中国社会所通行的(也是为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宣扬的)市场经济的理念大异其趣。 我们所理解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非道德化的中性制度:只要一个人在市场中合法赚了钱,并且依法纳税,那么就不仅增进了自己的利益,也增进了全社会的利益。他在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义务。这种市场经济的观念,来源于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启蒙主义的理性思潮:追求快乐和私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一个理性的制度,是要把这种对个人快乐和私利的追求,转化成自动对社会也有好处的行为。这样大家都可以放心追求快乐,用不着操心太多道德问题。比如,富人买豪宅,穷奢极欲,不仅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造福社会。因为他们一掷千金时缴纳的税金,可以用来给穷人盖房,或发放救济。市场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一切都由“看不见的手”管着,用不着看得见的道德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