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草根才是主流》
再看看印度:如今基础设施那么差,外资仅相当于中国的零头,但GDP的增长率已经接近中国,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现在更看好的是印度。《华尔街日报》不久前还特别发表社论,提醒中国不要从印度学错了经验。事实上,民主制度正在帮助印度的经济起飞。印度的法制,不管多么缺乏效率,目前也已经成为印度对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正是在这样的法律制度的保护下,印度才能发展出中国还没有的世界一流企业。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无意中的“真话”。看看如今的主流经济学家,他们反感互联网、反感媒体、反感“投票”、反感老百姓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李先生对印度的蔑视也就不令人奇怪了。不过,我还是要搬出希罗多德的老故事,请他们记住梭伦对Croesus讲过的话:第一,财富本身并非是幸福的尺度,我们不能用经济发展衡量一切;第二,即使谈经济发展,也应该耐心一点,看看谁笑在最后。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终还是民主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最大。

产权不对称 产权问题,是当今改变大辩论中的一个核心。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遭到网民的炮轰。如果孤立地看,他们的主张并不一定错。比如,国营企业确实要经历一个私有化的过程。不过,界定产权有两个面向。一个是狭隘的经济面向,孤立地针对企业,确认企业归谁所有;另一个则是社会的面向,即产权不过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一个延伸:企业的所有权要界定,老百姓的所有权更要界定;没有后者,就谈不上前者。 “主流经济学家”的失败,主要在于他们只从第一个面向来理解产权,只站在企业的立场说话,似乎企业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这样片面强调企业的产权,忽视老百姓的产权,就会造成一种“产权不对称”。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论功行赏的经济:谁的贡献大,谁的收益就高。我曾反复强调,比较中美经济,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其技术和管理优势,因此在这两方面能力突出的精英阶层收入大大高于他人。反观中国近20多年的经济成就,简单劳动力的含量最大,管理和技术上的含量非常低。可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般劳动阶层贡献最大,精英的表现乏善可陈。但在分配上却反过来,精英太富,老百姓太穷。这里体现的不是什么市场经济的竞争,而是“产权不对称”的结果。 中国最没有产权的是谁?是农民。他们至今还没有土地所有权,乃至一纸拆迁令,就得眼巴巴地看着大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盖楼。当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产权后,只能进城给企业打工,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筹码。结果,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刺激了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于是欢呼:这是自由经济的胜利。其实仔细一分析,这哪里是什么自由经济的胜利,这分明是不自由经济的暴利。这种暴利,在短期内可以创造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繁荣,却给中国的长期发展留下一个硕大的陷阱。应该说,任何后发型国家,都必须从低端产业干起,利用自己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但是,这些国家同时也必须面临另一个挑战:一旦经济起飞、生活水平提高,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就会丧失;所以必须及时利用初期发展的积累,提高产业层次,向高薪社会过度。从日本的经验看,这个“机会窗”不过就20年的时间。1950年代初期,美国明确告诉日本:你们太穷太落后,根本不具备为美国市场提供产品的能力,还是盯着便宜的亚洲市场吧。但到1970年代初期,一系列的日本公司成为国际一流企业,日本人的工资也很快接近了欧美的水平。中国改革了二十五六年,我们起步在低端上,如今还站在低端上。甚至还很难想象再过10年中国会出现几个像索尼、丰田这样的品牌。为什么?一大原因就是“产权不对称”。在中国的企业,有不少(如外资)是有明确的产权的;即使许多国内企业,理论上没有明确的产权,实际上还是拥有一些模糊的产权。但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产权得不到最基本的保护。这样,有产权或模糊产权的企业,可以从丧失产权的民工身上牟取暴利。这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暴利,惯坏了企业。结果大家不操心改善管理,不认真更新技术。这样下去,哪里还会有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