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1月CPI的数据毫不令人吃惊地达到了7.1%。如果从食品价格角度看,涨幅更是凶猛。即使在物产丰富、短期食品对外输出因雪灾受阻的成都,除了大量本地出产的水果价格依然低廉外,食品仍然有超过7%以上的涨幅。可以猜测鼠年一开始,全国范围的食品价格提升幅度就露了一手。
本轮通胀过程之初,中央银行的预期就比较准确,当时其他部委还不为所动地依旧推行各种提整地区经济政府举措。虽然当时的经济形势已经出现局部过热的倾向,各地区政府也依然没有或者也不希望有反周期运作财政支出、平滑经济运行的概念,突击拍卖土地,为房地产泡沫推波助澜,其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回避土地经营权上收带来权力分离。因此中央银行持续提高利率、上调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遭遇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疯狂投机,因此收效甚微。
如同雪灾导致京广铁路一度受阻的原因是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气象专家的解释是湖南的天空有三个云层,上冷中热下冷,雪下降到高压线塔就成了冰,结冰的电缆拉垮了铁塔,没有电的铁路无法运行电力机车,甚至铁路的信号系统也因断电而中断;更换内燃机车又需要柴油和车头,于是相思成灾,广州火车站滞留了百万期望回家过年的父老乡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受阻引起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样有相应的骨牌效应,尽管中共中央也开始介入协调运行。对于通货膨胀问题,也有三个层次的反应,愿望上说上冷中热下冷。上层、下层期望控制通胀,中层则存在区域竞争的火热局面;行为上,上冷却,中发热,下层则因为负利率的原因更热衷消费,因此,冷却政策化成了水,到了消费层就化成了蒸汽,不一致的传递同样存在骨牌效应。
因此来自中央银行的几种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的影响也有着非典型结果。本人最近的部分实证研究(尚待发表,考察变量为2005-2007期间的高频度月度数据)结果表明,提高准备金率抑制货币供应量的效果最为明显,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最直接原因,但是考虑到目前已经达到14.5%,未来可以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过高会明显影响银行的运行效率;另外考虑到贷款利率已上升到10%左右,违约率相应会跳高,对银行同样是不利信息。而央行提高利率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做法则在短期达到了相反的效果,提高了货币供应量。这个作用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考虑人民币持续上升还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人民币的存款的利率上升,而其他国家受到次债危机的信用紧缩的影响降低利率,吸引相当的套利资金涌入,这个循环同样推高货币供应的增加。 因此提升利率的做法应该慎用。
从本次通胀的原因看,农产品涨价因素占第一位,这既有内部圈地运动占用过多可耕地原因,也有外部生物柴油替代形成的饲料涨价因素,这种效果倒是环球同此凉热,很难用货币政策克服。其次外汇大量输入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这原本是可以克服,如增加对外投资。可惜中国民间对外投资比较疲弱,官方对外投资效果不佳,使得外汇储备持续突破。根据本人的实证研究结果,更有效的使用外汇储备可能是目前最好的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的方法,不过这个过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更好的整体规划。不管怎么说,中国有大量外汇还是利多弊少,关键是怎么买,买什么!另一个结论与通常理论不同,资本市场的总量扩大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具有缩减作用。
因此对于前述实证研究结论的解读表明: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终极之剑应该是——扩张本国资本市场与对外资本扩张相结合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