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和儿子一起成长》
有一次,一位校长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其他的同学,就当即制止他,并让他课后到他办公室里去。 男生猜想自己要挨训了,下课后就早早地等在校长的办公室门口了。校长还没回来,男生的心里忐忑不安,在努力想着辩解的理由。 一会儿校长回来了,一见面,就拿出一块糖,送给这个男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没想到,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校长又掏出了第三块糖,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正直善良,我应该奖励你。" 男生感动极了,眼泪开始流了下来。他有点泣不成声地说:"校……长,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是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校长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连同一块面巾纸,一起递给那个男生,说:"擦擦眼泪吧,小伙子。再奖励你一块糖果,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错误!不过,我只有这一块糖了,看来,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种批评方式是多么奇特啊!这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著名校长的故事。我想,在那个男生的记忆中,这四块糖果将使他永远难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他所犯的错误本身,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但大人对事情所持的态度却会给孩子很大影响。 记得夏杨上初中时,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和周围的同学说笑,结果老师惩罚他,就让他一个人单独坐在最前排。老师很严肃地找我谈,我发现那几天他回家,也明显地打不起精神。可能他以为,我会把这件事情当成大错来批评他。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我首先是让他感觉,我对这件事情没有看得很重,然后安抚他,让他恢复正常情绪,保持心情平静,再给他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害。 当时他跟我说,老师当堂讲的内容他都掌握了,所以才没认真听讲。我就告诉他,"人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环境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行为而破坏了规则。上课的规则就是大家听老师讲,你会了,但不能干扰别的同学听课。"然后我和他开玩笑:"一个人坐,没有人和你说话了,这是老师对你上课听讲的‘照顾‘呢!" 结果,这次错误,成了我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教育时机,而且他很愉快地把"坐前排"带来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力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来自学习、生活、品行方面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能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就能把孩子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就像上面那位著名的校长,连批评都是从孩子的优点入手。 错误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从一个错误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总能找到让我们为他自豪的东西。 即使孩子出现了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一样可以用温和、耐心和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打骂。父母责备的声音越小,孩子越会注意倾听。"教"而不"罚",比纯粹的批评惩罚会更有效。人天生是一种喜欢接纳鼓励和抚慰的动物,而对批评则本能地产生敌对和冲突。所以,父母在责备孩子时,亲子关系、双方的感情都会受到考验。父母要了解孩子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才能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那样,对待他每一个年龄段所犯错误的判断就比较准确了,也就会有相应、恰当的批评方式。

我认为,批评不是乱发脾气,是在沟通对话。打开心灵的窗户,春风化雨,就事论事。不要事无巨细地不停指责孩子,否则,他的心灵之窗就对父母关闭了,那样再正确、再有效的教育也无法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