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创新的迷失:新技术发明者与投资者必备》
所以,新技术变革=f(摩尔定律×葛洛夫定律) 只是一种有局限的,老旧的供应方为中心的思想。 当新技术变革= f(用户需求危机 VS 采纳整个方案的预期痛苦) 我们就看到一个阐述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框架。 "所以,让我来看一下,这是否正确。如果采用智能手机的预期痛苦大于用户没有时的麻烦,用户就不会为智能手机买单。如果事实恰好相反,用户就会购买智能手机。" "是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个人决策模型比比皆是,换工作、健身运动、翻修房屋、节食无一例外,在采纳科技应用时也一样。" ● 解释危机 "人们痛恨变化,仅因为他们痛恨变化--我想确信你明白我在说什么。人们真的讨厌变化。十分十分讨厌。" --斯蒂夫·麦克门纳明(Steve McMenamin),亚特兰大系统行业协会(Atlantic Systems Guild) 1962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写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关于变革的书。库恩认为:旧的范例中固有的习惯,会抗拒变革,直到他们的理论在解释周围问题时,越来越漏洞百出。现状的危机优先于变革,因为变革太难了。 "没有变革不带来创伤的。" --比尔·坎贝尔(Bill Campbell) Intuit软件公司董事会主席 库恩提到,乃至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等到牛顿的经典力学被质疑后,才开始被接受。想象一下有多大的阻力,如果现有知识理论基础轰然倒地跌得粉碎,全世界的物理教授们可能因为落后于时代,丢掉饭碗。新出现的理论被广泛接受是需要代价的。 "因为它要求打破传统范例,超越普通科学的问题,并且成为新技术的主要切换档,所以,新理论的紧迫性总体上来说,落后于职业变化带来的紧迫。正如预想的那样,普通科学成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迷惑,产生更多的不确定。实际上,已知规律的失败,才会引导我们探求新的规律。"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在我读到库恩的著作之前,对变革的思考时刻伴随着"危机"一词。所以,刚接触到他的思想,我就表示了强烈的认同。我发现,很容易把这个理论应用在我的科技投资之中。 写到这儿时,正是2005年9月11日,在德尔塔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到旧金山的新航线DL2006上,我享受着iPod中传来的音乐。当我思考本书中的"危机"一词时,又想到了库恩。 几年前,我正在与戴夫·布罗斯基(Dave Bujnowski)、侯菲尔(Faye Hou)、王其(Qi Wang)等同事们一起组建团队时,我们在"危机"这个词上磕磕碰碰。我们认为,这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词。从我们嘴巴里说出这个词,可能会分散听者的注意力。事实看起来如此,当我信口开河地表述时,交流出现了问题。 我当时只是解释:"好吧,问题可能还不是很严重,但的确是个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对方却理解为,如果不出现后果严重的危机,就不会有变革。哪怕是从最浅显的意义上来说,我也没有这个意思。难道我买第一部iPod时,是因为觉得面临需求危机?事实却是,没有任何危机,我就买了个iPod。 创业公司通常不会传达他们那些专业深奥的科学创新的商业价值。作为这种公司的良师益友,加让·伦尼尔(Jaron Lanier,VPL公司的创建人之一,"虚拟现实"提出者)一年半前,在伯克利一顿早餐上,简要说道:"我在绘制一个图谱,在其中的谱段上有各种水平的危机,甚至可以为每个危机圈定一个范围。当我想到,科技生态系统带来与某产品相关的危机,位于谱段某一端时,我可能对另一端的危机不甚关心。" 这样说似乎更明了。潜在顾客对新科技产品的反应,从不关心到产生危机感分为几个层次。人们在现有状况中感受到的危机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变化,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