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新的迷失:新技术发明者与投资者必备》
事实上,正如我在AlwaysOn(http://www.alwayson.goingon.com)上写道的:万能工具真的能简化世界吗?我经常被打击,被认为大错特错。甚至有人说我,根本不明白这世界可以变得多美好。但愿我是错的!但过去10年里,那些科技美梦都破灭了。科技并非一种简单的逻辑形式,科技繁衍出了林林总总的形式,而且将来只会更多。 2004年5月在台北,我和朋友肖恩·德宝(Sean Debow)把我们背的各种随身数码设备摊开,拍了一张照片--我们背负了多少伟大的科技成果啊。我一个人有27套设备。你可能认为,根据我跟肖恩的工作性质来说,我们最适合采用智能电话了--可是,我们谁也没用。背着装了27套东西的行李在背上,我觉得并不是一件优雅的事。事实上,背着这堆东西满世界跑,带来的头痛与挫败感,让人忍不住想给它们拍张照片,算一下到底背了多少东西。 2005年2月,也正是我写这行字的时候,我坐在缅因州的肯尼邦克港的港口咖啡店,带着我的手提电脑、黑莓数码助理(Blackberry)、手机、iPod作为标准操作支持。昨天,我买了只iGo(苹果公司电脑配件,编者注),希望能减少我的行李负担。 现在,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迷惑中小结一下争论的问题: ● 为何一些高档微波炉在基本用途之外,加了一些我们并不渴求的功能? ● 我们真的想为"爆玉米花"功能买单吗? ● 四星级酒店的照明系统,为何要让客人谦恭地向服务生求教才会用? ● 本来电灯"开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弄成一套"系统"? ● 我的朋友杰瑞在海滩上,不过是想给8岁的女儿从岸上跑到水里计时,却搞不懂怎么用手中那块表:第一圈,第二圈,模式一,模式二…… ● 为什么我们需要"操作"而不是"使用"技术? ● 我在缅因州的家里,电视机、DVD、有线电视机顶盒、若干功能各异的遥控器,搞得我全无兴致搜寻垃圾电视节目--哈,这点算是智能了。 第二章 技术的变革 "仍深藏于萌芽状态的风险,比发芽的风险更痛苦。" --阿娜伊丝·宁(Ana靤 Nin),美国作家 问题已经出现。在科技产业领域里,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通常被默认为从供应商的角度来考虑。更常见的是,根据"有了产品,顾客自然会来"的原则制造产品,然后就坐等摩尔定律和葛洛夫法则发挥作用。 葛洛夫法则可以理解成:大家都恨不得别人能发明出比自己好得多的东西;摩尔定律则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明白"只要价格一降,哗,市场就红火起来了"。这种想法意味着:科技革新就是葛洛夫法则乘以摩尔定律。由此可以认为,正是这样一个公式代表着技术领域里变革发生和新产品获得应用的所有原因: 新技术变革 = f(摩尔定律×葛洛夫定律) 我不是说摩尔定律和葛洛夫定理错了。我也盼着科技奇迹出现,价格下跌,给出不起高价的人们更多的购买机会。但愿这些好事进展得越来越快,但是,如果始终以供应商的角度来考虑,这个思想将大受局限。 只盯着葛洛夫原理和摩尔定律,会影响预期或压制更多的基本问题。 摩尔定律的忠实爱好者可能会问:"用户会发现,重要的是成本下降与功能提升。"

葛洛夫的忠实爱好者可能会问:"当我提高10倍功能时,是否也将用户体验相应提升了10倍?" 因此,这就是机会: 如果科技生态系统意识到更大的成功近在咫尺,也就是使用者决定是否为新技术买单。 用户拥有最终决定权,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 如果我们想信奉一些摩尔和葛洛夫之外的东西,不妨认为"潜在的用户不仅仅是科技本身"。 供应商中心论的科技世界现在危机重重,转为用户导向的模型,才是解决之道。用户为导向的变化方程式认为,根据用户当前情况,发生相应变化。用户心中有杆秤,权衡预估需求危机和采取其他解决方案可能引起的不适。如果当前需求危机小于采取新方案的痛苦,变化就无从发生。如果需求危机大于采取新方案的痛苦,则变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