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嬗變的真正意義,第一是將次貸的損失擴散到了全球所有市場,也就是說次級貸款危機放大了全球市場的損失和重估;第二,次貸危機真正逆轉了全球美元的流動性,進一步將信貸市場緊縮逐步擴散至全球金融市場。
2007年7月18日美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對當時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次級抵押貸款問題,給出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損失大致在500至1000億美元之間」的評估,隨後紐約三大股市開始大幅下滑,拉開了全球連鎖暴跌的序幕,26日道瓊斯指數大跌311.50點,最大跌幅為392.06點,全球市場由此全面陷入次貸危機的泥潭之中。
次貸危機經歷嬗變
美聯儲局以降息維護市場穩定的努力沒有能夠挽救全球股市,但是卻令全球原油、黃金和農產品獲得了充足的上漲動力,2008年1月2日國際原油價格衝至100美元,1月14日倫敦現貨黃金強勢突破900美元,COMEX期金也收於900美元上方,全球農產品也在1月份演繹一波強勢上漲,年底前後,唯有外匯市場歐元等強勢貨幣高位盤整幅度較大,再就是基本金屬走勢不佳。至1月22日美聯儲局大幅降息75點之後,花旗、美林、摩根、瑞銀、匯豐等大型金融機構的次貸損失和資產沖銷也紛紛水落石出,這樣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就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階段,令人意外的是,次貸危機的衝擊主要集中於金融機構利潤、股市動盪和信貸市場緊張,除此以外的原油、黃金和農產品則反而受益,基本金屬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外匯市場的影響也主要是圍繞通脹預期和利率變動展開的,那麼從次貸危機的嬗變過程,我們應該如何來界定危機衝擊所帶來的損失,如何理解全球市場由此所發生的風險重估呢?
1月的公開消息顯示,2007年花旗第四季度淨損失98.3億美元,資產沖減數額達181億美元,並決定聘請壞帳專家斯塔基管理430億美元次按資產,但全年盈利仍有817億美元;美林第四季度淨虧損99.1億美元,四季度資產沖減115億美元,三季度沖減79億美元,為次貸危機撥備146億美元;美國銀行四季度抵押貸款憑證(CDO)相關沖減總計52.8億美元,信貸損失撥備33.1億美元;摩根大通四季度沖減次貸損失13億美元,信貸損失撥備升至25.4億美元;摩根士丹利也出現73年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唯有神秘投行高盛全年淨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16億美元。粗略計算顯示,僅這些大型金融機構資產沖減已接近500億美元的水平,如果全年匯總的話還會更高。
2008年1月18日美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對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表示,美國次貸市場中約有500萬筆抵押貸款,總額達1萬億美元,按照20%的抵押貸款出現拖欠,並且拖欠的抵押貸款申請人全部喪失抵押品贖回權,那麼相關損失將達1000億美元,這仍然與其2007年7月18日向國會作證時的立場幾乎完全一致。從這個角度來看次貸危機衝擊金融市場所帶來的損失,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損失與重估的動態過程。
各地重估經濟損失
不同於美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對次貸損失的評估,法國央行行長、歐盟央行理事諾亞卻指出,次貸危機損失預計在2500億美元左右,經合組織(OECD)則指出,損失可能高達3000億美元,德意志銀行對次貸損失的評估數據也在3000到4000億美元,而據日本綜合研究所1月份的研究報告,次貸危機所致全球金融機構及投資家的損失最大將達4636億美元。那麼這些對次貸損失的評估與伯南克對次貸損失評估之間的區別在於什麼地方?一些消息顯示,芬蘭的一個小縣城政府受投資銀行指引購買了大量的美國次級債,德國不少小鎮的政府也在央行的指導下購買了大量的美國次級債券,這些投資者的損失或許才是真實的,這說明同樣是損失和重估,對不同的投資者來說是不一樣的。
這還不包括全球股市連續暴跌、美國國債市場劇烈漲跌輪迴和貨幣市場因美元劇烈漲跌所帶來的衝擊,而這些損失是沒有辦法挽回的。與芬蘭和德國那些小城鎮真正依附於次級債券的損失還不盡相同,全球股市和期貨市場的這些損失是從次貸危機損失衍生出來的,並且或多或少要影響到金融機構的盈利,進而推生信貸市場緊張並最終反映到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中去,這或許就是次貸危機嬗變的真正意義。
信貸市場逐步緊縮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在高盛2007年11月15日的報告中指出,受次貸危機牽連的主要是槓桿投資者,其遭受損失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大幅削減負債、緊縮銀根,預計槓桿投資者的放貸額度可能縮水達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非金融行業債務總額的7%,將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這與美國政府、國會快速對刺激經濟方案達成協議,以及美聯儲局連續降息和大幅降息的邏輯關係是一致的,或者說這是全球信貸市場緊縮的真實內在機理,至少在危機之後,我們看到美聯儲局不僅連續降息和大幅降息,還從未停止過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甚至12月五大央行聯合行動中美聯儲局更直接向歐洲市場借出美元流動性,那麼誰還會機械地認為全球美元流動性仍然過剩呢?
換句話說,次貸危機嬗變的真正意義,第一個層面是將次貸的損失擴散到了全球所有市場,也就是說次級貸款危機放大了全球市場的損失和重估;而其第二個層面則在於,次貸危機真正逆轉了全球美元的流動性,由此還會進一步將信貸市場緊縮逐步擴散至全球金融市場,美國一攬子刺激經濟方案、美聯儲局連續降息和大幅降息、從未停頓地向市場注入資金、甚至直接向海外市場注入美元流動性,這些連環的策略不正反映了全球美元流動性突然逆轉的真實邏輯嗎?瑞士央行、英國央行與仍然堅持通脹第一的歐盟央行一樣向市場注入美元,而2007年12月中國央行則要求商業銀行以美元上交存款準備金,或許就是對全球美元流動性逆轉的最好的腳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