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为人有三级 处世需五计》
在小事上“争”个不休,既显不出你的才能,又得不到什么实惠,只会落得人人切齿、结怨于人的下场。 因此,我们要坚持争“大”放“小的原则,集中精力在大事上竞争一番。争“大”不会引起同级们的非议,因为人人如此,而且谁都明白争“大”的重要性,如果不争,那倒成“异类”了。

比如,当公司里有了疗养指标时,你不妨趁机“表现”一下,将指标主动让给体弱多病的同级。这样,不仅他会感激你,而且其他同级也会对你刮目相看。看似你失掉了一个修养的好时机,其实你却“赚”了更多,因为你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若是以后有了什么好机遇,比如一笔生意或一次到国外培训的机会,他也不好意思与你竞争了。 6.争而不吵 当你与同级为某一件事展开竞争时,当你与同级意见不一展开争论时,你是不是常常压不住自己的“心气”而与同级大吵特吵?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注意改一改了,因为争吵只能将事情弄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争吵中,由于各自都要争个我是你非,我赢你输,这就必然要把争论变成一场极力维护自己面子的激烈战斗,这也就如同用熏鱼引诱猎狗的嗅觉,把要说清辩明的问题推离了正常的轨道,偏离了本来的主题和事实,反而是集中精力在一些非本质、很次要的小问题上去挑剔对方的毛病,责怪对方的态度。你要争个我是你非,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样对方也要吵个我赢你输,竭力要占上风。如此抬杠对抗不休,自然就会把人际交流引入歧途,要用对方的一切缺点和过错来证明我对你错,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地尽可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本来,当一个人指责别人的过错,或是被别人指责的时候,就有可能落入情绪对立、人身攻击的陷阱,而一旦争吵起来,不正是掉入这样的陷阱了吗? 争吵中,各自往往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那就必然迷失方向,非要把对方揭露个体无完肤,“批倒骂臭”不可。 发生争吵—相互指责—人身攻击—贬损侮辱,这个公式就是争吵的发展逻辑。很明显,争吵的焦点和特点最后几乎必然会落到人身攻击、相互贬损侮辱的地步,因为双方在争吵过程中,出于维护自己和利益的目的,情绪会越来越激动,理智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弱,这时候往往一切都不顾了,只把“批倒批臭”对方当作首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而其初衷往往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可以说,在争吵中,没有一方会赢,双方只会都输。如果你词锋不利,气势虚弱,最后无话可说,那自然是输了;如果你强词夺理,气势逼人,使对方招架不住,看起来你是赢了,其实同样是输了人气。争吵抬杠,已经像毒药一样毒化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你是对的,但你伤害了对方的颜面,人家对你心怀怨恨,即使口服心也不服,迟早会在别的问题上找你的碴儿。而你的短处也在争吵中被“曝光”,这使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同样遭到削弱。同时,同事之间吵吵闹闹,影响恶劣,这也是一种没有涵养、缺乏大局观念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下级,上级又怎敢委以重任呢? 所以,争吵只能导致两败俱伤,最终得利的是别人。“争”要靠实力,而不是“吵”出来的! 7.消除隔阂 在工作中,同级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隔阂,为了消除同级之间的隔阂,可以尝试如下几种办法: 第一,“治人”和“治己”相结合。同级之间产生隔阂有多种原因,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消除隔阂,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该先从“治己”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寻找自身的原因开始,确定消除隔阂的最佳方式。即使造成隔阂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该这样来做,从实质上来说,“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做好“治己”就能产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隔阂得到消除。相反,如果一味地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只“治人不治己”,就会引起对方反感,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无度地迁就。尤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持原则,该“治人”时也一定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