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成功的瑞士投资者:苏黎世投机定律》
他们谈论的话题很多,但主要以风险投机为主。当《苏黎世投机定律》开始编纂时,我向父亲提出了一些他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的父亲是一位瑞士银行家,他生在苏黎世,长在苏黎世。出生证上的名字是弗朗兹?亨利奇,但在美国,大家都叫他弗兰克?亨利。在他去世时,讣文上记载着如下文字:他是一名瑞士银行家、苏黎世金融界巨头、纽约分行主管。父亲还曾经嘱咐我,要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一句话:“他因赌而获胜”。 当我在读中学的时候,父亲就已开始向我讲述投机之道。他在检查我的成绩单时经常表示不满,认为课程不完整。“他们没有教你最重要的事。”他说,“投机,怎样冒风险,怎么获胜。一个生长在美国的小孩子不知道怎样投机,就像是有金矿而没有铁锹。” 当我在大学求学和在部队服役期间,开始为自己选择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说:“不要整天想着薪水,没有一个人能靠薪水发财,倒是有不少人因此而一贫如洗。所以你必须为自己放手一搏,投机才是你所需要的。” 我信服并接受了这些标准的瑞士语言。它们成为我接受教育中的一部分。当离开部队时,我身上已经有了几百美元的积蓄。我听从父亲的劝导,避开了积蓄——这是他最不屑做的事。于是我把钱投入股市。我赚了些钱,但也输了一些,平衡得失之后,最后手上还是差不多那么多钱。 当时父亲在股市中的手气也不好,但在另一方面的投机冒险活动中,他从投资于加拿大铀矿的股票中赚了一大笔钱。 “这是为什么?”我问他,“我投资很慎重,但没有收获,而你买块牧场却能致富,难道还有什么是我不了解的?” “你必须知道如何去做。”他说。 “好,那你教我。” 父亲沉默了,看起来有些为难。 凡是从他脑袋中流露出来的,尽是些投机的规则。这些是他一生的经历。这些法则处处存在,为很多人知晓,却很少有人能明确地表达它们。在他的一生中,从17岁当学徒开始,他就相信并早已接受了这些法则,但一直无法做出明确的证明或分析。 父亲曾向华尔街的朋友询问,他们好像也不太了解这些法则。但就从那时起,他们便试图将这些法则拆散,并澄清它们。开始时,他们把这些法则当作娱乐,但逐渐地,有些东西变得明确了。他们养成了在从事投机时的一种习惯,即对自己和彼此质疑:“为什么你现在买黄金?……为什么你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他们迫使每个人说出自己当时的思路,并总结为他们的指导原则。 一系列的规则逐渐形成。随着时间的推栘,它们变得更简短、更尖锐、更有条不紊。已经没有人记得是谁完成了“苏黎世投机定律”,但这个名称已经众所周知,一直沿用到现在。

近几年来,这些规则的内容并没有太大改变。一般认定这就是最后的形式:即12条主要定律和16条次要定律。 它们的价值是数不清道不完的。每次读它,感受都在不断增加。其中确实有真理存在,它不仅是一种投机哲理,实际上也是一条成功之路。 它确实已经使许多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