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星期四,央行宣布年内第六次加息。
在这次加息之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曾经表示,是否加息,有争论。所以,加息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是好还是坏,央行并没有多大把握。于是,央行在宣布今年第六次加息后,便让《人民日报》对他们的加息政策进行鼓吹。《人民日报》的记者们勉为其难,找了两个不伦不类的“专家”,说了几句不三不四的话,倒也是被贴在了网上,唬人不浅。文章名为《释疑》,结果越释让人们越怀疑。
加息本来就是不知可否的事情,但让这几个二把刀一解释,破绽就更明显了。连我这对经济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也看出了许多的问题。
“当前反通胀的政策信号决不能削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彭兴韵博士说,“加息表明了政府一种负责任的姿态,那就是对物价上涨决不会放任不管,这有利于稳定居民的通胀预期。”
这真是一条荒唐得不能再荒唐的理由了。升息,原本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这位博士眼中却仅仅成了政府的一种“姿态”!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央行的这一决策未免有些不负责任了吧。不仅如此,这种“姿态”论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加息就是“负责任”,言外之意,不加息就是不负责任?真不知央行行长自己是否会同意这种说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这将增加储蓄存款的吸引力,有利于吸收一部分流动性,进而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余所长的观点是:让老百姓把手里的钱存到银行去了,就可以减少流动性过剩,进而缓解通胀的压力了。这个观点至少有两点值得探讨:第一,目前我国的通胀是因为老百姓手里面的钱多引起的吗?不是!我国当前发生的通胀并不是因为老百姓的购买力增强导致的物价上涨,从cpi指数来看,我国目前的结构性通胀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是老百姓的超额购买,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没有看到有谁为了应对目前的“通胀”而在家里囤积大量的食品。相反,大部分居民都是为了规避目前食品价格的高企,而采取了少买、即买即吃的方法来采购食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通过提高利率可以吸引百姓手中的余钱,但是这对缓解目前的通货膨胀也是毫无作用的。第二,金融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不在老百姓手中有多少钱,而在于银行信贷的风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央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保证金率。央行提高存款保证金率的用意就是把商业银行的存款更多地收到央行来,更多地减少商业银行手中的“活钱”,从而减少银行的放贷冲动。而加息后,老百姓把更多的钱又存到银行去,岂不是又进一步增加了银行的“活钱”,进一步加剧银行的放贷冲动?央行为了阻止放贷冲动,势必又要提高存款保证金率。这岂不是庸人自扰,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中美利差与热钱流入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余永定坦言。“利差缩小不会吸引大量境外资金流入。”余永定说,“应当说,我国仍有一定的加息空间,不必过多关注中美之间的利差。”
热钱流入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热钱的流入主要是为了在资本市场套利,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的价格已经不低的情况下,热钱就不会再继续流入中国。过去(一年前)的情况是,美元利率为5.25%而人民币利率为2.25%,两者相差3%,所以人民币每年升值5%的预期大部分被利差吃掉了。而在美元利息下降,人民币利息升高的今天,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预期的前提条件下,热钱依旧会涌进中国。这里我们只要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就可以说明问题。现在人民币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4.14%,而美元的利率是4.25%。而在未来一年里,美元利率还会降低,人民币对美元的预期升值不会低于5%。比如,你现在拥有100万美元的资金,如果你存在美国银行里,一年后,你可以得到4.25万美元的利息,你的资金总额是1,042,500美元。但是如果你把100万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假设7.4)换成人民币,你可以换得740万元人民币。存在银行里,一年后可得本息,7,706,360元。可以预期的是,一年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会达到7.03,按这个汇率,把所得的人民币再折算成美元,为1,096,210元,年回报为9.621%。比单纯的美元存款高出了一倍以上。我相信这个回报率是能够吸引很多美元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它吸引不了余所长。莫非余所长有什么一本万利的买卖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