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观察专稿之二 本报记者唐冬梅 在今年3月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宣布今年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从几个月来消费市场的表现看,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
![消费者问题的表现形式 消费市场表现不俗](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62969807799.jpeg)
政策效应初现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半年市场运行情况—— 消费者信心指数。该指数反映消费者对经济走向的预期和现实经济评价。1月-5月,指数一路走高,5月达95.2点,创两年多来最高。 国房景气指数。反映全国房地产开发的景气程度,5月达102.20点,为今年以来增幅最大的月份,且继续保持稳中趋升的发展态势。 消费市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0.7%的正增长,但其后至今,这一指数仍在沿着0.2%-0.3%的降幅惯性下滑;春节、“五一”两个节日出现了消费高潮,其中,春节当月消费增长超过10%,“五一”7天全国仅旅游收入就高达181亿元。 专家认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连攀高,说明消费者对家庭经济收入的预期较为稳定,对总体经济前景的信心得到进一步强化;国房景气指数攀高,表明大批物美价廉的经济适用房逐步投放市场,房地产投资结构的调整已初见成效;消费市场走出低谷,源于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改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半年宏观经济回暖,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市场的启动,由于是靠真正的市场力量,宏观经济的这份“回暖”令人“心情舒畅”,至于物价的波动,属正常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任兴洲认为,上半年市场表现较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珍惜市场活力 在看到上半年市场活力的同时,专家们认为,下半年各项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 从上半年的市场运行情况看,政策作用功不可没。记者注意到,袁钢明特别强调:给公务员加薪、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及其相关政策非常及时,但由于增加了国家负债和企业成本,因而风险也很大。事实表明,增加收入的政策成功地跳越了滞胀的风险,增加的收入很快变成了市场购买力,百姓与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是令人鼓舞的。 同时,袁钢明还谈到,要特别珍惜市场的活力,应继续增加百姓的收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也要“按时足额发放”,以强化百姓心理预期,不能一见好就转移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配套推行,以稳定百姓来之易的心理向好预期,并且应积极探索新的、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百姓心理预期期的各项措施;消费环境需继续清理,鼓励消费的政策还需加强,如谁多消费谁多受益;减免与假日消费有关的税收等,消费启动难,下滑却很容易,不要经济形势一好转就加税,务必要避免日本1996年的相关错误;对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应放松对其某些金融约束;鼓励货币使用的便捷;给予资本市场更宽松的政策,力争实现经济回升、金融安全、市场扩张的良好循环。 作为研究市场的专家,任兴洲认为,虽然上半年市场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效果的显现,但也不必担心某一天政策退出后会对市场启动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这将为市场的活跃提供前提条件,如: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储蓄存款利息税的开征、法定假日将会越来越多,以及将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规范和完善收入增长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等,均已在制度层面得到落实,它们都将产生长期的作用,并将进一步增强消费的信心。 当然,启动市场不是一劳永逸的,宏观政策层面,扩大内需的政策应继续实施;制度层面,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开征利息税,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消费信贷制度等,因为刚出台不久,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