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毛泽东关于军队思想建设理论的形成、确立给了人们一个深刻启示:思想教育的价值并非一目了然。对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管理者往往会经历一个过程。红军是通过古田会议统一认识,走上思想建军之路的,企业是否也需要召开自己的"古田会议"呢? 将管理与教育融为一体,力图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来达到管理目标,是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这方面,毛泽东有一系列精辟的阐述。在毛泽东的倡导和组织下,我军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夸张地说,思想教育堪称毛泽东领导下人民军队管理的一绝。时至今日,国内外学者谈到毛泽东,大都对其通过灌输影响官兵思想的本领赞不绝口。可有谁知道,毛泽东的这套管理办法也是在其带兵实践中被逼出来的。 我军是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创建的,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中。在新的革命高潮一时无法到来的情况下,弱小的红军能否生存,如何发展,当时党内及社会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如1929年陈独秀在《论红军问题》一文中就提出,如果革命高潮不能很快到来,朱毛一类所谓的"红军"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为偏僻农村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会使这种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队伍日渐流氓无产阶级化,会不时发生领导层内讧,最终脱离党的领导,变成新式流寇。陈独秀断言,这种"红军"没有存在价值,也没有任何前途,只能导致党内许多好同志的无谓牺牲。
![3月21日是什么星座 第28节:第二章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2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63311855861.jpeg)
如果纯粹从理论上推断,陈独秀的分析不无道理。在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在缺少城市工人群众参与的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有没有可能不走以往农民起义军的老路,建立起一支以农民为主,却又无产阶级化的革命军队?如何建立这样的军队?这是全新的问题。不仅陈独秀持怀疑态度,就连当时实际上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和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如果说党的其他领导人只是从理论上意识到红军的巩固、发展及无产阶级化可能出现问题,那么,亲自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的毛泽东,对问题的感受显然更真切、更深刻。事实上,初创时期的红军本来就成分复杂,加上环境恶劣,出师不利,部队的士气一度非常低落。不仅士兵和基层军官失望、彷徨,不知出路何在,就连一些指挥员也发生了动摇,离队的离队,叛变的叛变。如秋收起义部队的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骏等,就先后以向上级汇报情况为借口不辞而别。"三湾改编"后,部队整编为一个团开赴井冈山。上山不久,团长陈浩、副团长韩壮剑、参谋长徐恕等又密谋拉队伍叛变投敌,被毛泽东及时发现并处决。 要巩固和发展红军,最难的还不是对付动摇分子,而是如何做好留队官兵的思想工作。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说不清真正的红军到底该如何建、怎样管,官兵中各种想法都有,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列举了其中的八种,即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读过毛泽东这篇文章,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不难感受到,当时官兵的思想多么混乱,要巩固和发展这支军队多么不易。事实上,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全国各地曾组织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可获得成功并保存下红军部队的只是少数。一些起义之所以没能成功,起义部队之所以没能保存下来,与领导人缺乏理论指导和带兵经验有直接关系。 正是在巩固和发展红军的实践中,毛泽东认识到思想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他不仅深入到官兵中间,亲自做思想工作,经常给部队讲课,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倾向,而且还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管理理论。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游民成分太多,当然不好。但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页。"红军既是从旧式军队变来的,便带来了一切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的拥护者。"为此,必须"加紧政治训练"。《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页。"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页。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有了注重从思想上建军,将思想教育作为管理部队基本途径的明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