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桶的空间
吴教授在给即将毕业的MBA班的学生上最后一次课。令学生们不解的是,讲桌上放着一个大铁桶,旁边还有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我能教给你们的都教了,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小小的测验。”教授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教授停下了来。教授问:“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是。”学生们回答。“真的吗?”教授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教授又问。“还……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们变得谨慎了。“没错!”教授一边说,一边从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细沙,倒在铁桶的表面。教授慢慢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现在铁桶装满了吗?”“还……没有。”学生们虽然这样回答,但心里其实没底。“没错!”教授看起来很兴奋。这一次,他从桌子底下拿出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铁桶里倒。
水罐里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头来,微笑着问:“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它说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满,你都能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有点道理。但你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教授顿了顿,说:“它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块装进铁桶里,那么你就再也没有机会把石块装进铁桶里了,因为铁桶里早已装满了碎石、沙子和水。而当你先把石块装进去,铁桶里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间来装剩下的东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们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石块,什么是碎石、沙子和水,并且总是把石块放在第一位。”
这令人想起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在分清楚“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之后,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Put the First on First)就是最重要的了。在《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的七大习惯》中,作者以“重要、不重要”为横向坐标,以“紧迫、不紧迫”为纵向坐标,建立一个坐标系,用来量度管理者面对的各种事务。这个坐标系分别由四个象限组成:重要且紧迫、不重要而紧迫、不重要且不紧迫、重要而不紧迫。最好的管理者总是把目光聚集在第一象限(重要而紧迫),最差的管理者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紧迫的事(第三象限)。总是做重要且紧迫的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剩余时间。做完“正事”之后,他们有相当多的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且紧迫”甚至“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事(不论在办公室之内还是之外),就像装石块的铁桶里有意想不到的剩余空间来装碎石、沙子和水。
之二:智猪博弈
智猪博弈的一个故事: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它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会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后来,有个经济学家来到饲养场,对这种“机制”做了三个改革实验:
先是将食料兜里的存贮食物减半。小猪去踩踏板,大猪便会把食物吃光;大猪去踩,小猪也会把食物吃完。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然后,又把食料兜里的存贮食物增加到起初的一倍。结果是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然后慢悠悠地来到食槽边,也有得吃,双方再也不用抢吃食物了。这样一来,食料浪费太多,饲养的成本过高,而且不利于增加猪的活动量。 最后,经济学家把食料兜的存贮食物减半的同时,把踏板移到食槽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这个实验,便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智猪博弈”——博弈论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清晰地揭示了利益驱动下的竞争状态。“智猪博弈”留给我们的,关键是奖励规则中核心指标的设置:每次劳动得到的“食量”和获取劳动成果的距离。之三:路径依赖
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设计,是两千年前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的!
新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说的是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个制度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看完下面这个故事,或许我们可以相信经济学家们并不是在故弄玄虚。
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中,并在笼子的中间吊上一只香蕉,只要有猴儿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儿,直到没有一只猴儿敢动手。试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新猴儿替换出笼里的一只猴儿。新来的猴儿不知这里的“规矩”,动手去拿香蕉。结果竟触怒了原来在笼子中的4只猴儿,于是4只猴儿代替人执行惩罚的任务,把新来的猴儿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罚的猴儿换出来,最后笼子中的猴儿全是新猴儿,但再没有一只敢去碰香蕉。
猴儿天性爱吃香蕉,可是偶然出现一个“不许拿香蕉”的制度后,这一违背猴儿天性的制度居然自我强化而成为第二天性。真是咄咄怪事!最初,猴儿们不让群体中的任何一只猴儿去拿来香蕉是合理的,为的是免受“连坐”的惩罚,但后来一切物是人非,“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新猴们却也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多么可怜的猴儿,多么可怕的路径依赖。
上面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到路径依赖的存在,可怕与不合理,而下面的这则故事,也许会让你对路径依赖的威力印象更深,并从中体会到几许悖谬与幽默。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援用马车的轮宽标准。好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一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如果那时候的马车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凹陷的路辙上撞环的。为什么?因为这些路上的辙迹的宽度是4英尺又8.5英寸。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的,所以4英尺又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我们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又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下次你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航天飞机立在发射台上的雄姿时,你留意看看在它的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一家公司设在犹他州的工厂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话,这家公司的工程师希望把这些推进器造得胖一点,这样容量就可以大一些,但是他们不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然而我们不要忘记火车轨道的宽度是由马的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可能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是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