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 总有一种力量……



华立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严正先生 访谈录

 

 

“12岁起我知道了有“人生”这个词语和概念。我记忆中,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

 

我是生于60年代。生于那个特别的年代,我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在80年代,有一篇文章是潘晓的《人生的路呀,为什么越走越窄?》,对当时很多中国先进青年当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篇文章引发了当时知识青年的大讨论。我那时候只有12岁。有一次我在同学的家里,他有两个姐姐都在读高中,当时他们有一些同学也在讨论这篇文章。那个讨论在我心中种下了种子,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有“人生”这个词语和概念。我记忆中,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

 

我85年上大学,可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读书的时候。当时恢复高考后,有很多老师进入大学任教,也有很多外国的思潮进入中国。我读了不少书,也买了一些外国的高价书。我们这一代人当时都有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情节,而且非常懂得善于思考,但是这不是那么实惠的和务实的,我们通常会有一些高远的思考。当时西方的一些新鲜的思潮涌入中国,像尼采、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崭新的世界,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西方以及中国古人的一些思考,也储蓄了一些东西,这对我以后做事情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开始懂事和涉世之初,以上这些带给我们的都是一个很纯净的东西。

 

89年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遇上了学生运动,那时候我们也是蛮有激情的,也都参与了这些过程。大学四年我都是在努力的读书,非常专注,心无旁骛。89年对我们那年毕业的人来说影响还是蛮大的。而我们当时是到乡下去工作,做中学老师,一做就做了7年,一直到96年。现在看来当老师这段时间比较长了一点,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了基督教。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坚定的无神论者,也是个性非常强的,别人如果跟我谈这些,我都会觉得很迷信。经过到乡下这段生活,也经历一些坎坷和波折,开始对自己原来所接受的理念思考和疑惑。在乡下时得到了以前我们所看不起的农村乡亲的关爱,他们的质朴也对我有了很大的影响。那时我有机会在学校里接触了一个老师,他是一个老年人。他在接受基督教之后变化蛮大的。以前他是个非常刻薄和喜欢挖苦别人的人,但是后来变化很大。我觉得很好奇,跟他参加了几次聚会。

 

“现在我是坚定的有神论者。”

 

现在我是坚定的有神论者。如果现在有人告诉我,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自然的,我没有办法相信。如果有人说这个桌子椅子是自然的,我没有办法接受,一定有他的创造者。一切都具有一定的秩序,日夜的更替,地球的公转自转,春夏秋冬那么有序,是有一个全能的主宰力量创造和把握这些规律。有神论是什么概念,就是承认在人类之上,有超越人类的力量在造物、创造宇宙,按照他的意愿运行它的规律。他有他的目标和目的,否则一切都是很无聊的。

 

在不断认识有神论时,你就会发现,神有着这样一种意愿和想法,他就是要把它的生命注入到人里边去,要人去展现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电与灯之间的关系。电是电源,灯是电的展现。电如果没有灯,它就无法展现,灯如果没有电,它就是空虚的。神造人,神就是光,就是爱,就是美,它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和总合。根据圣经讲,人就是一个器皿,他的形象和形状,都是按照神来创造的,就像手套的形状是根据人的手创造的,创造手套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手,人是神的套子,人被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装神,就像灯的创造是为了装电。人在装善的东西的同时,也把撒旦这种恶的东西也装进来了,所以人又有了恶的展现。当然撒旦不只是恶的源头,它是神以外的看似是正面的事物来取代神本身。所以人就有了嫉妒、丑恶和仇恨这些不好的东西,通常来讲就是说人堕落了。在神拯救人的时候,就注入一些正面的东西,来抗拒原来的恶的因素。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作一棵树。如果这棵树是一棵苹果树,苹果树的生命是无法抗拒的,没有人教育你让您嫉妒、仇恨,你要撒谎,但是嫉妒和撒谎的生命在人里面,是无法抗拒的苹果的生命,你如何去改变它呢?教育和法律的作用都是很苍白的,它必须是生命注入到这棵树里边去。如果把这根枝条剪下来,接到一棵桔子树上边去。它就会慢慢的结出桔子了。信仰的故事就是一个接枝的故事。所以改变一个人是改变一个生命。

 

“当你认识到制度是很美的时候,你活在制度中就像鹰飞在天空中、鱼活在海洋里一样不会觉得痛苦,不会觉得很累。”

 

基督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由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我开始懂得宇宙的秩序和规律是有源头的,活在规律中是很幸福的,就像鹰飞在天上是很幸福的。我曾经作过一个讲座叫做“活在制度中”,当你认识到制度是很美的时候,你活在制度中就像鹰飞在天空中、鱼活在海洋里一样不会觉得痛苦,不会觉得很累。让人去飞就很累,叫鹰飞在天空中是一种规律。如果让你现在选择去一个像欧洲和美国那样有序的的地方,还是去一个没有规律和制度的非洲部落,多半人会选择有序和有制度的地方。一个好的公民,都希望有红绿灯,有警察。所以制度本身是对人的一种保护。

 

为什么有制度?人都是善恶俱存的。中国古代人把人一元化。人本善,或者就是人本恶。这个命题出来就是一个误导了。如果我们两个这里让别人判断我们是男人还是女人?实际上任何一个回答都是错误的。我们是两个人,是两个事物在这里,任何一个回答都是把我们一元化了。人本来就是善恶俱存的,如果一定要创造一个命题说是“本善”或者“本恶”,就把人一元化了。就像一个蓝白相间的杯子,如果你问他是蓝色的还是白色的就没有意义了。人有善和恶的两面。人有善意的一面才有培训的需求,因为人可以从善,能够被改造,企业文化才有意义;人有恶的一面,所以才需要制度。

 

善恶并存。因为有善,所以我们会培养人,对他们进行浇灌,因为可以结出善的果实。如果只有恶,就没有培养的必要了。因为有恶,才有规章制度的规范。就像交通规则,表面上是一种限制,但实质上是一种保护,越过了这层保护,就意味着死亡。这个限制也是一种引导,引导你最快的大到你的目的。这是人们需要的。

 

所有的管理制度都必须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以前的人性假设片面化了,是一元论,或者本善,所以产生了Y理论,或者本恶,所以产生了X理论。但实际上人一生下来就善恶俱存。人一生下来,不需要你叫他说谎,不需要你叫他仇恨妒忌,没有人教他,与生俱来。人们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就发明了自救的路。这条自救的路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培养提升,一个就是制度规律约束。有很多管理学的著作都以基督教为源头。我们制定制度,并不是对某一个人不放心,而是人就是这样。制度的建立是帮助员工避免恶的诱惑。如果没有制度,把几百万都给一个员工,人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人的里边都有恶的种子潜藏在那里,你外部给他滋长的土壤和外因,恶的种子就萌芽了,长出来了,他就犯罪了,就害了这个员工。所以我们制度越严格就越保护人。中国的制度本身不严谨,所以每修一公里公路,就有一个官员倒下了。从某种角度讲,你很难责怪这些官员,因为你没有严格地遏制度保护他,让他去面对这么的诱惑。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人能够胜过这个诱惑的力量。

 

中国人与人之间是基于一种信任的关系。我对你的认识,我对你的信任,都是基于一种关系的判断。在西方是基于一种“约”,即约定。卢梭有一个《社会契约论》。我们是夫妻,但是我们可能是AA制,如果结婚,在之前会作财产公证。以前我对这个是想不通的,想美国人太没有人情味了。但是今天看起来不是这样的。先讲大的一面。马克思韦伯有一本著作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讲到500年前,文艺复兴的时候,为什么工业文明会在美欧这些国家兴起,而不是在拉美洲、亚洲和非洲?就是因为新教伦理的存在,就是“约”的存在。他们和强调社会契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这种关系,而是基于我们之间的承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所维系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关系,还是其他关系,都是脆弱的,很容易被毁坏的,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性情是反复无常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约”,责任与义务有法律来保护,是很牢靠的。他们把情和“约”分的很清楚。如果两个人做生意,产生了矛盾,这没有关系,他们的律师会处理,我们还是照样做生意,而在中国做生意,一有矛盾,打官司,友情可能也完了,关系搞僵了,生意也错不成了。我们是没有分清楚,把很多事情都糅杂在一起。比如说婚前财产公证,它的科学性在哪里呢?这保证了你爱我和我爱你,两个人的关系是基于对你人的爱,而不是基于对财产的爱。这个财产并不是属于你的,这就把感情和其他因素分开了。再比如,两个人吃饭。如果在中国,我请你到五星级的饭店吃饭,那么下次你回请的时候也要找相当的地方吃饭,要门当户对,但事实上并不一定我快乐。如果大家AA制,你吃你的,我吃我的,这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我们中国吃饭通常是一桌子的饭菜,每个人都一样,要等到人齐了才开动,不尊重个性。中国的人情通常表现为一种“债务”关系,人情债。人结婚了生孩子了,我给你多少钱,把这种感情“俗化”了。如果我们现在关系非常好,钱也不分开,等到万一有一天大家分开了,帐也算不清楚了,你说他占了你的便宜,他说你占了他的便宜。每个人都记得我曾经为你做了多少,付出多少。如果AA制就不存在这种关系了,这保持人与人的交往很单一,该是情的它有情的一面,涉及到其他的有其他的一面。契约就会形成一种承诺,责任意识就比较强。

 

“我把人比作一块璞玉,既有瑕疵,又有很美好的东西。我好为人师的感觉特别强烈,喜欢做人的职业经营者。”

 

在农村这七年里。我发现我的学生可以从事各行各业,而一个人不可能在一生中做那么多的事情,你也不可能影响那么多人。我觉得教育是实现你自己的理念,传播你的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职业。我现在一上台讲课就很有激情,坐在下边的学生评论说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就像演员演戏,马上就进入一个角色,无论下边坐的是谁,感觉你就像这个王国里的国王。在我从事教育事业时,我发现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素质,有这方面的兴趣。

 

后来我想下海,尝试一下。也有一个机会,在基督徒的朋友里面,遇到一个台湾朋友做老板的,当时他的公司很小,在聚会中认识,他请我过去帮忙。当时我只是教过书,什么也不会做,但是他说没关系,他当时看中的是我的人品。他觉得需要一个靠的帮手,技能方面可以慢慢学。所以我九六年出来了,一直到2003年,前后8年的时间都在那家公司做,从小做到大。

 

96年我去的时候我刚刚转型。由生产塑胶转到生产电子元件,有几十个人,到后来几百个人,一直到我离开的时候,它在全球的产量达到18个亿了。我是跟这个公司一起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储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很喜欢学习。当时我在这家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行政和人事的工作。99年的时候真正开始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是由不了解到现在。虽然当时不了解,但是有一点就是我对人和人的成长是很感兴趣的。从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就培养了对人的成长的兴趣,就很喜欢做园丁,就觉得这个人潜力这么好,就想着怎么在他身上修剪一下,他就成材了,就成器了。我把对人才的培养比喻成“园丁”和“育匠”,我也是用这个来时刻要求自己的。我把人比作一块璞玉,既有瑕疵,又有很美好的东西。这块玉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时候价值最高?就是它的瑕疵越来越少的时候。人生来就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有“育匠”雕琢你的缺点,来帮助你、经营你,当你的瑕疵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是你越来越成功的时候。在上海,比如说姚明,他的经纪人对他的经营,她父母对他的经营是很成功的,在他很小的时候帮助他建立起一些善的东西,排除掉一些恶的东西,使他增值了。我好为人师的感觉特别强烈,喜欢做人的职业经营者。一个人有这样一块短板,我都希望自己能够想办法把它补上去。今天我为什么专注做管理学的研究,我希望能够为企业做一些事情。到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人的生命的有限,自己资源的有限,就想脱开琐细的事物,帮助人作成长的规划,为他们设计课程。现在有时候跑到上海来拜名师,就想找到更好的办法,回去让我们的员工更好的成长。从骨子里,我是对人很有兴趣,对人的成长有感觉的人。我也觉得这是我能够对人类作出的一个贡献。

 

从深处讲,人并不是机器,有些东西是不能完全被分解的。所以有时候在做心理测评的时候,我还是有所保留。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我会采用一些工具,但是我不会完全依赖它。因为人的确是一个蛮复杂的一个动物。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自古以来都认为认识一个人事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中国有句古语:“知人不易,知己更难。”在西方,苏格拉底有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认识人类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像中国古代诸葛亮,料事如神,但是还是会用错人。所以准确的认识一个人并不容易。今天我们可以借着一些古圣先贤共同的努力和打造,在认识人方面开发了一些结构化的工具,包括人的胜任素质模型,人的测量标准,这些我们都在使用,此外我们也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来判断。

 

只要是人,他都是有规律的,是有可以用来结构化的东西,可以凭借一些客观的东西来测评。现在有一个胜任素质模型,也叫认证资格。比如说做教育的人必须有激情,这是这个岗位上要求的必须有的特质。你必须对这些特质熟悉,再用测评工具,或者借助一些情景的模拟,或者是面试,或者一些心理学上的题目,来测评出被测者是否有这个激情,长处和缺点分别在哪里。要先有用人的标准,就是在某个岗位上的人要取得业绩,需要哪些特质。这些标准也是科学,也是基于一些长期的客观的经验形成的。现在有标准在那里了,就想我们到商场里买东西,我们要知道我们要买什么。接着我们会借着一些题目来测量这个人各方面特质到底具备多少,然后与我们的标准去比较。

 

我当时做人力资源的工作也是阴错阳差,因为我不懂得技术,不懂得财务,然后就从行政和人事做起了。99年的时候,公司发展大了,咨询公司也建议我们要有自己的人力资源部了,我开始兼任人力资源部经理,后来觉得做起来很合适,我的重心就偏向这里了,老板也觉得我做的很出色。

 

“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件事?难道这个办法是唯一的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能不能改进新的手段去做?”

 

刚开始做的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琐碎的工作,但是我在大学开始就养成了喜欢学习,喜欢思考的习惯。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个理念很支撑我。好学冥思。喜欢去感悟,只有思考,才能够超越,才能作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有时候你会感觉很孤单,因为没有人能够支持你,但是你会在古圣先贤那里找到知音。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想如何把工作作的更好,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件事?难道这个办法是唯一的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能不能改进新的手段去做?那么这些问题我们会需要一些名师去问,到外边参加培训,请教那些老师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学习了。苏州有一个风气,有一个HR的圈子。在这个交流的圈子里,我慢慢的就变成一个分享者,大家抛出来的问题也是我曾经遇到的问题。我会把我遇到这个问题时怎样改善、如何解决的方法分享出来。慢慢的这个圈子里的人就开始注意到我,并把我介绍出去讲课。

 

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它把所有的环节拉拢在一起。显性的输出是结果,隐性的输入是原因。我们只要找到了原因和源头,才能真正遭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力资源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去做。在这里有一条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以绩效管理为核心,它把所有的环节拉拢在一起。

 

我曾经在“中国经营报竞争力论坛”做过题为《如何借助绩效管理提升中国企业的执行力》的报告。目前企业对于提升执行力已经达成共识了,但是缺乏工具和手段。执行力的缺乏就像一个瘫痪的大脑,没有神经系统传递大脑的信息,这样身体就不受指挥的。企业缺乏执行力,需要激活企业的系统,而绩效管理系统就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绩效管理把所有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包涵在里面,包括目标管理,统计测评手段和员工之间的沟通等等。没有执行力,一切都只能是口号。

 

我很认同GE,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里边,我会受GE的影响很大,它已经建立了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每个人在企业当中最终都要有一个产出,这就是“绩效”。要有这样的产出,就一定要有一定的投入、输入。输入的是员工的一些能力和态度。

 

职业化=员工的敬业*员工的专业

 

专业对应的就是能力,而敬业对应是态度。能力又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经验和技能。态度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信心、动机和承诺。

 

员工的效能=态度*能力

 

效能是输出的因素,态度和能力上输入的因素,它们影响一个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最终效益。具有基本相同技能的两个人,如果一个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保持消息的心态,他们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一定是不同的。消极的人还会影响周边的人变得也很消极,积极的人做事情很有激情,很会带动身边的人一样的投入。

 

能力这三个方面:知识、经验和技能。知识是人们在学校中习得的,比如说这个人在学校里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这是他所具备的知识。没有做过相关的工作,就没有经验和技能。技能不同于知识,在学校中通常没有学过这一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如何做计划管理、时间管理等,有些人初衷很好,但是把事情做糟了,为什么?没有技能。拥有一方面的知识与拥有一方面的技能还是不同的。

 

在谈谈态度方面。有些人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不愿意去做。无论给他多少奖励都拒绝,而激励的条件开的越高,反而他越害怕。为什么?并不是给他做事的动机不够,而是他没有信心做好。另一角度,我很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但是做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动机也不行。承诺就是责任。西方的契约关系就是负责任。想我们家人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契约关系。我有责任养育我的子女,赡养我的老人,这就是一种天然的承诺关系。职场里边也是一样的。我是上司,我就应该为我们的员工提供资源、相应的信息和指导。我是下属,就有义务接受上级的命令,哪怕这是不对的,我可以提建议,但是没有被采纳,也只有执行。

 

我们经常讲“德才兼备”。德与才与上边提到的“态度”和“能力”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德”不仅仅是指态度,还包括其他方面的价值观,也包括承诺,就是一种责任心,责任意识,也就是他对“约”的概念、对责任的意识强不强烈。如果你和别人签一份协议的时候,要特别的慎重,比如说,我要违背了要赔款多少。职场上充满了很多有形的无性的协议。当我们选择一个球员上场的时候,其实也存在一个协议,这说明了什么?“我派你上场,我信任你。”当然教练要为球员提供相应的资源,而运动员要遵守教练的意图。“德”中还包括一些通识,一些基本常识,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等人最起码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

 

如何测评“德”?工具方面的测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人可以掩饰自己。工具不是最真实的信息传递。我们可以借助问话、谈话等多多少少会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从他所喜欢做的事,他所崇拜的人,他所喜欢读的书都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还有通过做背景调查,我们会在争得他同意的前提下和他之前所在公司做沟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别人已经经历过了,体验过了。还有一个就是情景的测试。比如所把员工约出去打篮球,找一个相对轻松的情景。人在球场上会充分的暴露自己。开始可能还会伪装,后来进入角色,就会淋漓尽致的表露自己,很多潜意识里的东西都会爆发出来。

 

为什么绩效这么重要呢?因为这是一个输出的结果,由输出就要一定有输入,输入的就是人的态度和能力。也可以说这两个因素是隐性的。而输出的绩效是显性的,就像你脸色红润是能够通过观察感知的。但是是不是脸色红润就代表健康呢?不一定,可能涂抹胭脂脸色也是红润的,但并不代表他是健康的。我们要对绩效作出判断,要追本溯源,我们要知道没有输出问题在哪里,可能就是输入出问题了。或者是态度出问题了,或者是能力方面出问题了。没有绩效可能是因为没有专业。有时候发现专业没有问题,通过和她沟通,可能发现是态度出问题了,或者是细心不够了,或者是没有激励,或者是他缺乏责任感。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沟通和团队训练来提升这方面。显性的输出是结果,隐性的输入是原因。我们只要找到了原因和源头,才能真正遭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招聘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被招进来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的输出如何,绩效如何。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例如说认真、细心,这些都是输入的因素。输入会产生相应的输出。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输入进行鉴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输出。

 

 总有一种力量 总有一种力量……

当一些输入的因素对输出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关注。标准是应该所具备的输入。员工现在所具有的和这些标准之间有些落差,就是陪训的需求。

 

这是“选”、“育”、“用”、“留”中的“选”和“育”。

 

而用人就是“配置”,员工的素质要和他的岗位匹配,和他的同事和上司要匹配。就像双打的比赛不可能两个运动员都是右手横拍的,需要互补和匹配。如果没有好的匹配,之前一个人的时候做的很好,但是给他增添了一个资源,两者之间产生内耗,反而效能降低了。

 

说到留人,就要谈到“职业生涯规划”。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员的流动是不可以避免的。员工也好,公司也好,都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员工和公司应该实现双赢。公司应当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在哪里,要了解公司所能够提供和她所需要的匹配不匹配。匹配了就留住了。也是公司与员工的供需关系达到了平衡。

 

“世界上有食物满足胃的需求,有个缤纷的色彩世界满足眼睛的需求,有个声音的世界满足耳朵的需求。只有永恒的神才能够满足对永恒的需求。”

 

根据圣经,人的需求分为三个部分:体、魂和灵。体是接触物质的需要,就像我们用眼睛可以看世界,用耳朵可以听声音,用嘴巴可以吃东西。体是六欲的所在。外边的世界必须有物质能够满足六欲的需求。魂是接触精神的世界,是七情的所在。魂分为三个部分:心智(IQ),情感(EQ)和意志(AQ)(境商)。有人称AQ为“逆商”,我认为不够准确,我觉得叫“境商”比较准确。“境”包括“顺境”和“逆境”。有些人的意志可以胜过逆境,却胜不了顺境。有些人会被成功挫败。

 

中国人没有信仰,所以需求只分为这“体”和“魂”两个部分。考虑的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现在有些人“物质”和“精神”都有了,但是仍旧空虚,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灵”。“灵”是直接接触信仰、接触神的,人对神是有需求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灵”,而其他动物没有。灵是“神”自己的东西,神在造人的时候,把“灵”也注入到人体内。人对神有永恒的追求,追求一种终极价值关怀。现在人吃饱了,并经历着丰富的精神享受,仍不满足,因为人有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对永恒的寻求。在太阳光下,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以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你对永恒的需求。世界上有食物满足胃的需求,有个缤纷的色彩世界满足我们眼睛的需求,有个声音的世界满足我们耳朵的需求。只有永恒的神才能够满足对永恒的需求。

 

这个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是相对应的。首先是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这两者属于体的需求,爱、尊重和归宿的需求是魂的需求,而自我超越就是对信仰的需求。

 

“凡事重要的是要合规律,规律之树常青。只有符合规律的东西才会生生不息。神造万物,各从其类,人也是一样。”

 

凡事重要的是要合规律,规律之树常青。只有符合规律的东西才会生生不息。重要的是寻找到规律,不要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找到规律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回到人力资源管理,只要你认清楚了这个根源的东西,人力资源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它得以解释。

 

我们要去追求不变的规律,如果总是追随变化,人就会很累。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创造了“类”,类就代表了规律。类当中也有变异,但是那只是次要矛盾。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问题。此外不要有尽善尽美的思想,不要想着解决一切问题。如果你身边的人对你很好,那你很幸运。如果它们对你很刁难,这也是很正常的。

 

神创造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也就创造了万事万物成长的规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工作,有休息,人不是工具,这也是规律。所有的规律都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人际需要逆境也需要顺境,好和坏的存在都是有它存在的理由,是有需求的。有些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是要努力去面对的。对我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的,是可以受控的。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它们的规律,是受控制的。如果你认识到活在规律中就不累了,就鱼想活在水里一样。

 

纷繁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人有所了解。要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问他的缔造者。人的缔造者是神,所以要了解人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不会偏离太多。

 

“我想要做的事情之前是我一个人在做,而现在是一个团体,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作,我们的理想是一致的,没有冲突的。”

 

在第一家公司做了七、八年了,我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当时在外边教课也比较多了,感觉对公司不太负责任。所以和一个朋友合伙,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大概一年多我一直在这家公司做咨询项目,作的不亦乐乎。然后有个猎头把握推荐给华立。在和华立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都觉得比较认同。这是我另一次的人生抉择。当时在做咨询公司的时候,其实感觉这和我的理想非常切合,能够把我的一些理念和别人分享。而华立的企业文化也非常切合我。华立是一个立体多元化的企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个平台很大,很吸引我。我想要做的事情之前是我一个人在做,而现在是一个团体,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作,我们的理想是一致的,没有冲突的。而且在华立,我有很多学习的机会。

 

华立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瓶颈就是人才的发展跟不上企业集团的发展,我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建立人才成长的机制和人才成长的基地,让员工随着企业成长而成长。

 

“雏鹰计划”是对应届毕业生的一次培养。这样做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华立需要人才。华立要培养人从新生开始。经过两三年,他们就可以被培养的可以担当一方了。在我们眼中,应届毕业生有很多闪光点,他们没有受污染的,我们很愿意在他们身上投资,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另一方面,华立就是以“社会扶植”为理念的。当我们有力量的时候,我们应该回报社会,也是对这些莘莘学子作些引导。这些实习生在进行培训之后,有些会留在华立,有些会离开。不管他们将来在哪里,他们都接受了我们这里正的、善的教育,对他们都是有益处的,对其他企业有益处,那就是间接对社会作贡献了。

 

补丁:一部电影+一本书籍

 

哥伦布的电影

 

哥伦布当时放弃了他幸福的生活和他美丽的妻子,说服很多人和他一起飘泊,寻找新大陆。在当时机械设备简陋和没有通讯设备的情况下,一路上狂风暴雨,还有员工的暴动。哥伦布在迷雾中高喊:“往前,往前,我们一定会找到新地!”这个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经常想起这句话。

 

《北方的河》

 

我曾经读过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有一个题记:我相信许多年之后,会有一种公正而且深刻的声音为我们今天的努力做出评价。这叫我们不光要把眼光放在现在,还要放在未来。一个优秀的思考通常都是超越时空的。如果你从未来去看某件事物,就会很珍惜现在,把今天的困难看小。

 

我曾经在95年在苏联边界的地方和一些朋友喝酒。当时突然就产生一个念头,在有生之年,我是否还有机会在见到他们?机会肯定是很少的。当我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就很珍惜当时,就怕做错了什么,就怕亏欠了什么。这就是从未来看现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1823.html

更多阅读

2015年最新创业点子,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新金点子创业项目

2015年最新创业点子,总有一款适合你——简介时间如梭,转眼间2014已快过去了,我们也成长了不少,但我们对于自己的梦想从未停止过。创业者投资商时刻在寻找最新的创业点子,瞄准每个能赚钱的商机赚大钱。想要了解2015年最新创业点子大全,小编

转载 熊晨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总有一份记忆值得珍藏

原文地址:熊晨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作者: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 初2011级12班熊晨指导老师:孙晓晖时间,潺潺的流水;时间,静默的荧光。呼啦啦的风吹过,翻起树叶猎猎作响,不经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何为我思,不是随风而逝的

音乐 总有一句歌词,让你的小心脏动一下 敖包相会第一句歌词

总有一句歌词,让你的小心脏动一下自己接触音乐比较晚,不知道什么叫和声,不知道是什么key,却总是被音乐中的歌词不经意的打动。是否还记的,当时你和一个人许下承诺,“我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是否还记的,自己窝在软软的沙

总有一句说到了你的心里…… 而母亲 也总会说一句

a、一切都会过去……就像一切都会开始……b、总有一天,你会愿意娶我,只是那时我也会素颜轻描,走进教堂,和一个愿意陪我一辈子的人。c、因为你,我学会了安静的掉泪……d、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而岁月的玩笑往往相反。e、行到水穷处,坐

声明:《总有一种力量 总有一种力量……》为网友千万样野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