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好方法》
还有个刘璋,割据着长江上游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横在北面,三峡锁其东面,大雪山、夹金山阻其西面,蛮障之地阻其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此益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儿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多大的作为。对于行将被人所灭的刘璋,诸葛亮怎能看在眼里? 没有合适的,就继续观察等待。宁缺勿滥,决不轻易投奔。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他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无边。刘备就学于名儒卢植。天下大乱,他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害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奔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无处存身,只好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死党。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一端,就可见刘备的笼络人心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致连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这可能是诸葛亮要寻找的"主"。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 在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但他相信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他的两员大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他终于得见隆中"卧龙"。 诸葛亮确实受到了感动,觉得刘备不仅心诚,礼贤下士,很有耐力,而且十分宽厚、容忍,连关羽、张飞这样勇烈的人,也听命于他。 谁没有凌云壮志?诸葛亮想出山,但绝不想轻易出山,因为他需要时机,需要机缘,他懂得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刘备才是最适合他的明主。诸葛亮追随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不容易被人嫉妒与陷害。 还有,封建时代的士人都有"士为知己者用,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观念。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结交的诚意所感动。在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所上的《出师表》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确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这一层不说,能受其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的,舍刘备其谁?刘备不以其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诸葛亮就很感激的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不主动地去寻找主人的原因:因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在刘备身边获得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 □ 头脑要机灵 美国房产大王特朗普是一个世界级大老板。他刚刚从加利弗尼亚商学院毕业时,仅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伙子。他非常想进入商界发展,但一无门路,二无资金,只能望商海而兴叹。然而他年轻,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精明能干,并有一股顽强的冲劲。他费尽心机、钻墙打洞在商海起步后,大手笔生意接二连三,在商界叱咤风云,经过10年奋斗竟累积了令人瞠目的财富:37亿美金。 从一无所有到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特朗普在其自传《做交易的艺术》中清楚地写道:你要成功,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你认识谁?" 20多岁的特朗普初出茅庐,既无财富,又无声望,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怎样才有资格去认识那些"大人物"呢?如果低三下四地去求见、去巴结,会有人理睬吗?那些大人物也许连正眼都不会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