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第6季 第45节:第五章 抛弃无谓的烦恼(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74284129280.jpeg)
系列专题:《做人做事好方法》
不管你属哪种自我封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还是尽快摆脱为好。 □ 不要无端猜疑 无端猜疑,于事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善意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从而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做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做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因为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则会产生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且能选贤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入相,茕茕孑立。诸葛亮对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不利局面。 猜疑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地猜疑,貌似无端,实则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大概妇孺皆知。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总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别人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病根就在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议论的话题突然中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更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就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有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