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整一个月的内测,我们从今天开始按计划进入公测阶段,大约将持续2-3个月时间.连续几天的大规模系统升级,增添了不少新服务和新功能,又会出现新的BUG和问题,请大家继续批评指正。
从去年年底开始,海量启动了酝酿已久的战略转型,走向WEB2.0.开始的2个月我以朋友的身份帮忙出点主意,春节后正式加盟主持公司工作,到今天也差不多2个月.
从海量公司想做的事情看,从我们的3年战略计划看,过去的4个月可以算做热身运动阶段.预热头脑,预热手脚,预热队伍.经过几个月的活动,至少大家在3点上建立了共识.第一,我们在中国网络业竞赛中,报名参加的比赛项目是马拉松,比的是持久力;不是百米跑,比的是爆发力.第二,我们梦想的是建设一个平台让真实的人在真实的世界里过真实的生活(Real people, Real life, Real world, 3R),所以开放的结构,贯通的逻辑和全面的智能是我们的注意力所在,一切急功近利的短平快玩法都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第三,在平台,系统,产品和功能四层策划开发中,坚持先搭平台,再做系统,最后才注重产品的完善和功能的强大.这对真正做过搜索,游戏和/或ERP的朋友来说象是老生常谈,但对只有简单网站经验和小产品小功能开发体会的人而言,这种思路可谓对牛弹琴.
一个月的内测中,热心的业内朋友提出了许多批评建议.那些针对平台上的BUG和逻辑问题的指正,我们都听到并努力及时修正了.虽然每周一次的升级更新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总的说这类批评建议的数量在大幅减少.那些针对平台战略和追求的批评,我们得区分3种类型来回答.
第一种大致是说同意我们的平台战略,但现在用起来感觉不爽,怀疑我们的思考能力大于实施能力.对这种看法的月回应比较简单,从想法到实现需要个过程,刚看到脚手架很难断定将来房子质量如何.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建设过程全透明的阶段,有人形容是永远的BETA板.不象过去软件开发,做好了再卖,一个2.0网站要通过和用户的持续互动中发展成熟.MASPACE和FACEBOOK都是做到第3年才被业内外认识承认的.我们知道现在的战略需要细化和修正,队伍也需要加强和提高,但一个初步稳定的平台级服务怎么也得要一年时间吧?
第二种基本是说应该做平台,但需要突出一个亮点,一个产品,一个应用,以便整个平台快速成长起来.这有点象中世纪神学家们说的,世界很伟大,但需要上帝给个第一推动力.回应这种看法可以从好多角度谈,最简单的说法是平台的亮点在于把诸多在其他地方单薄,肤浅,孤立,琐碎的产品和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更底层的系统产生合力,产生单一产品所没有的综合效果.同样,平台的亮点需要在平台初步建成后才能体验到,而指望平台要靠一个产品或应用去推广就象让一个只有蛙泳游的好的运动员去争取混合泳冠军一样靠不住.当然,这不是说一个平台上所有产品都应该是一个水平,不能有相对好一些的东西,也不是说做市场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只能有一种忽悠的办法.但是,战术绝不能取代战略,要有亮点也得是平台级的,单一产品应用级的亮点度数不够,绝对照不亮整个平台.
第三种主要是说我们这点实力想做平台恐怕力不从心,不如先针对某个特定人口做个小产品,小应用,最好推出第2天就能挣钱.等把这个产品或应用做好了,再发展成平台.这个话10年前说有点道理,因为那时候网络界很幼稚,大家都没经验,到处都是处女地有待开发,整个中国用户才几百万,有时间,有空间让做小产品,小应用的人摸索,实验,成长.今天再按这个思路办事情,只能称之为红海战略了.在一个已经瓜分完毕的传统市场上找个小缝隙,或者心甘情愿地在产业链下游拣点别人不要的残羹剩饭吃,这恐怕不应该是认真想做互联网的人首选之路,也许该留给那些想用互联网的人尝试。即使什么人真的做成了一个玲珑剔透,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又怎么能挡得住业内巨头们用十分之一的力量抄过来,马上就获得十倍的用户量呢?所以,愿意继续做互联网的人不如投身蓝海,重新定义市场,换个角度发现需求,用大一点的力量,多一点的耐心,新一点的思维做点别人没干过,别人看不懂,别人不看好的事。平台做的好,集成整合一些漂亮的小玩意不难,反之则很难。
话说千遍不如一干。我还真怕现在就替我们叫好的人多了,那岂不是说创新太简单太容易了吗?我们自己刚刚活动开了身体,准备踏上马拉松的征程。现在看上去,好象到了可以扣扳机,打响发令抢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