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盟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强调“金融经济风险提升多半不在实体经济的层面上”,欧盟央行韦伯也表示“最近几个月全球金融系统被证明富有弹性”,这些讲话安抚了市场对金融市场动荡的恐惧心理,另外也支持了欧盟和德国关于欧盟经济仍维持增长势头的言论。同样格林斯潘也表示“具有高度弹性的市场可以吸收泡沫破灭带来的冲击”,美联储理事米什金也认为“美国经济相当富有弹性”,这与美国经济增长第三季度攀升至3.9%,非农就业人数大幅增加以及服务业以外地连续增长等数据相符合。
因此,正是金融系统“富有弹性”导致欧美经济“富有弹性”,才使得市场动荡局限于特定领域而没有扩散,再加上各国央行不断注资缓解流动性紧张,美联储还连续两次降息75点,所以尽管金融经济风险仍有提升,但并未影响实体经济的层面。那么为什么出现金融经济风险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这种局面呢,这种局面会延续多久,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何时才能重新实现良性接合?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泾渭分明
美国经济自2006年底放缓以来,2007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仅为0.7%,但第二季度为3.8%,第三季度初值为3.9%,正如美联储政策声明中所言的“以稳定的步伐向前发展”,但是美国房产市场却在这段期间连续下跌,美国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已经连续12周萎缩,尽管以花旗为首金融机构成立了信贷市场基金以挽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但在花旗美林等投行预期盈利下降、纷纷冲销次贷损失之后,欧美股市下跌重又带动金融市场动荡,使金融经济风险仍在提升,这样就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泾渭分明的宏观运行态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过长的低利率时期和流动性过剩却推动了金融市场快速扩张,就酝酿了次级贷款这样的泡沫,泡沫破灭之后金融市场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动荡。但全球化却未有间断地推动了实体经济领域的增长,目前来看实体经济领域又很难爆发次级贷款这样危机,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对世界经济仍然维持增长势头也不会存在什么疑虑。所以就深层次的原因来看,金融市场扩张远远超前与实体经济,是危机爆发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泾渭分明的主要原因。
市场风险的延后效应
就目前来看,美联储不仅保持不断向市场注资,而且还两次降息75点,按照米使金的观点“降息75点的幅度可以完全消化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但克罗茨纳却指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改善前可能恶化”,并且“美国股票市场预计将出现更大波动”,也就是说,虽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改善只是早晚的事,但是在其改善之前却可能再度出现一轮下跌探底,任何市场的底部都可能比人们预料所及更低一些,这本是市场的常态。
本来花旗倡导的信贷市场基金可能已经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粗线条地勾勒出底部,但是大型投行盈利剧减和冲销损失则可能使市场再次跌破所谓的底部,第二轮危机效应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股票普跌,如果跌破心理底线,将导致更大的危机。所以在次级贷款危机未完全解决之前,市场风险就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也迫使欧美将眼光放远至2008年,正如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所言的“市场的风险重估还要花更长时间”。
共同致力于经济重新良性接合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虽然美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泾渭分明的背离态势最严重,但欧日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第二轮危机效应中,日本首先感到危机的严重性,日本房地产市场出现4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降温以及国际油价高企正在威胁日本的经济增长,所以日本对于美国金融市场风险的延后效应也十分关注,其货币政策至今仍然在观望美国经济形势。所以美国经济走势已经上升为世界经济层面的问题,这可能促使G7密切协调致力于未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的接合。
除G7密切协调以外,各国还在人民币和印度开放市场等问题上取得了少有的默契,相比之下,美元、欧元和日元的争论都是通过间接渠道,这也揭示出欧美等国在金融经济风险问题上大同小异的处境,所以中印等新兴市场就成为转移风险的目标所在,尤其是继续维护实体经济增长以化解金融经济风险,中印等新兴市场就更不可或缺。从未来的前景来看,欧美更倾向于通过实体经济快速增长来弥合金融经济风险的提升,并迅即逐渐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重新良性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