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好性格》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 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申某论学历,是大学本科;论才华,在机关数一数二;论年龄,正当年富力强,但是,每一次提升都没有他的份,而那些比他能力差,比他水平低,比他进机关晚的人,却一个一个成了他的上司和领导。 原因何在呢? 其原因就在于:申某只知道显露才华,认为自己这也比别人强,那也比别人好,处处表现出一种进取的态度,从而使一些人产生反感,认为他尽管有能力,也有才干,但是不谦虚,太骄傲,目中无人。每次考察干部,人们都是这个意见。 而那些善于委屈顺从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好评。 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 不前不后 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转不动。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尤其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更是有很多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贬斥,或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 那么,在工作中,在同事之间,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同事、领导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
![做人做事 第46节:第五章 做人做事要有弹性(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81150629254.jpeg)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嫉妒、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和领导的认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战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他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只是一种过程,但从结果--自己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在他人的前头,必须从同事之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