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L:线性思维的巨大惯性
◆(线性思维的巨大惯性)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区别都是一种人们可以亲身感知的客观存在。
通常我们所说的科学思维、技术思维、管理思维、政治思维乃至艺术思维,其中都有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在活动。
人们在实践经验中既可以学到线性思维,也可以学到非线性思维。
不过,由于线性思维的简捷性和经济性,人们凭经验首先学到的常常是线性思维。
所以,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矛盾将永远存在。
但线性思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400年来线性科学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的。
……
400年来,教科书如此,科学专著如此,学校教育如此,师傅带徒弟也如此。
思维方式属于知识和认识的最深层次,一旦形成并经过教育而世代相传,就具备了极大的稳定性。
粗略地说,线性思维是简单性科学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是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
所以,当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迅速兴起,需要特别仰仗非线性思维时,人们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去克服线性思维的巨大惯性。[1]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思维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人认识事物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
把线性与非线性这对范畴引入思维领域,提出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概念,应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事。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在第一个层面上,把思维对象作为线性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思维方式,称为线性思维;把思维对象作为非线性系统来识物想事的思维方式,称为非线性思维。
在第二个层面上,把思维过程(活动)作为线性动力学系统来规范、运作的是线性思维,把思维过程(活动)作为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来规范、运作的是非线性思维。[2]
◆(线性与非线性)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而言的,它们原本是一对数学概念,用以区分不同变量之间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
一个系统一般都有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如输入量、输出量和状态量,而且它们都可能不止一个。
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系统的行为特性。
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区别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运动形式上有定性区别,线性现象一般表现为时空中的平滑运动,并可用性能良好的函数表示。
而非线性现象则表现为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
其次,从系统对外界的影响和系统参量微小变动的响应上看,线性系统的响应平缓、光滑,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影响成比例的变化。
而非线性系统中参量的极微小变化,在一些关节点上,则表现为出现与外界激励有本质区别的行为,……。
第三,反映在连续介质中的波动上,线性行为表现为色散引起的波包弥散、结构的消失,而非线性作用却可以促使空间规整性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通俗一点说,线性的特点是单一、均匀、不变,单一的方向,均匀的分布,不变的速度,等等,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
线性系统没有创新,没有意外,一切都是确定的和可预见的。
非线性系统恰好相反,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可变的速度,等等,因而具有种种内在的不确定性、永恒的新颖性和不可预料性。 [3]
[SYQ摘录]────
[1] 武杰著:《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415页。[2] 同上,第412~414页。[3] 同上,第403~404页。────(由上述内容而引发如下的联想:1、思维的惯性是否有好与不好的区别?
2、如何识别好的思维惯性与不好的思维惯性?
3、如何不断提升并强化好的思维惯性?
3、如何摒弃不好的思维惯性?── 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