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有门道》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之心。 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的。没有武二郎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因为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的痛快、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干吗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的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的稻草。就人来说,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的"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老百姓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第四章 深谋远虑,防患未然 智者深谋远虑,居安思危,明察忧患之预兆,以求防患于未然。在险象环生的人性丛林中生存,须有非常之头脑、非常之眼光、非常之手段,否则,大祸临头还不自知。 □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祸患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就好像有人患病一样,开始病情轻微,对身体好像没多大影响,就自以为体质好能抵御得了,因而抱着无大碍的心理,结果往往因为延误了治疗而酿成重病甚至丧身,后悔时已经迟了。因此奉劝还是"有病早治,无病防身"。这句话也可以运用到日常工作和事业经营管理上去。怠惰松懈、马虎随意,或焦躁厌烦、急功近利等等,都可能导致对细微问题的忽视,或是不能觉察,或是有所觉察而认为无所谓,都因一念之疏忽造成了事情的恶化,而后果严重时又惊惶失措,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种教训在日常生活中可说是屡见不鲜而且很深刻的。 现实生活中的小人如没有过人的才能,就无以为乱国家,如他们的才能肯为国家重用,尚可容于君子。但是,往往他们不知天高地厚,惟恐天下不乱,一旦有机会,就会跳出来,蛊惑人心,兴风作浪,是国家的不安定因素。 判断这样的人,处理这样的事,有时必须从细微处着眼,一旦发现有不利因素的苗头,就应立即采取措施,断然扼制于未然。 西周时期,姜太公因辅佐武王姬发灭殷有功,被封为齐君。当时齐国有个华士,国人都称赞他的贤德,但他下决心不侍仕于天子,也不结交诸侯。太公曾三番五次召请他,他也不来。于是太公杀了他。周公旦对此非常震惊,责问为何杀之?太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