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竞争 中印FDI竞争比较研究



王霞  陈柳钦

(兰州商学院金融系,兰州,730020)(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内容摘要]:本文从规模、质量、区位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对FDI的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印FDI竞争的焦点产业制造业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虽然总体上中国在吸引FDI方面与印度相比仍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绝对不是压倒性的,中国在吸引FDI方面必须转型。

[关键词]:中国;印度;FDI;竞争

 

印度于1991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欧洲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向印度迁移。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印度政府于2006年初颁布了外国投资促进法,通过降低税收、放宽行业准入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同时,印度政府还成立了“外资促进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在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此外,印度还效仿中国,通过经济特区来带动全国。因此,一些专家预期,印度将步中国后尘,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目标。于是,对中印FDI比较的研究在近几年成为理论界热点问题之一。从现有文献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印利用FDI的规模、结构、法律法规、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等方面的比较(shang-jin Wei,2000;Nimpam Bajpa&Nandita Dasgupta,2004;祝年贵,2003;郝前进、雷志友,2004;唐以今,2005;方慧,2006;吴晨瑜,2006;李凡、王巾英,2006等);中印利用FDI绩效比较(李洁,2005;李大伟 、何菊香等,2006);而对于中印在FDI方面的竞争只是作为其中一个方面简单提及,并无深入分析(郝前进、雷志友,2004;张宏,2005)。实际上,随着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外资政策的调整,印度作为与中国毗邻的国情相类似的大国在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那么,印度在引资方面能对中国构成威胁吗?中国又该如何应对?下面我们从二者的相互对比中来寻找答案。

一、FDI规模竞争——印度对中国构成威胁了吗?

近年来印度成为FDI主要目的地之一,于是关于印度能否赶超中国的讨论从2004年以来一直持续不断。为了对中印FDI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我们首先选取了中印两国有关FDI的几项指标(见表1)加以比较。由表1可知,中国和印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吸收了大量的FDI。从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部分指标(见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引进外资不论是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都远远少于中国。虽然2004年以后印度FDI流入量大幅度增加,但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吸引FDI的存量仅仅是中国的9.56%,印度2006年FDI流入量也只是中国吸引外资的27.36%,印度FDI存量占GDP的比重也远远低于中国。

 

 

 

表1 中印FDI比较

注释:a 此处大幅度增加是由于FDI定义口径的变化;e为估计值。

资料来源:1990,2000-2002数据来源于World Investment Report(UNCTAD)2003,Reserve Bank of India(2004),世界银行与高盛公司;2003-2006年数据根据BVD中的EIU CountryData(EIU各国宏观经济指标宝典)整理计算而得,其中2003-2006年中国FDI流量来源于商务部外资司。

由上可知,中国在吸引FDI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少得多。但仅仅绝对量上的简单对比也许并不能说明问题,尤其不能说明将来中印各自的引资潜力。下面我们通过中印各自的FDI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和FDI流入潜力指数(Inward FDI Potential Index)①排名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见表2)。

表2  FDI流入业绩指数和FDI流入潜力指数排名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05,P274。

指标显示,1990-2004 年期间,在140个国家的FDI流入业绩指数和FDI流入潜力指数排名中,印度均远远落后于中国,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FDI流入业绩指数从1990年相差52名扩大到2004年的相差67名,FDI流入潜力指数从相差35名扩大到2003年相差47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印度在FDI方面并没有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高枕无忧,因为从FDI流入业绩指数和FDI流入潜力指数之间的差距来看,中国二者的排名相差很小,说明中国吸引FDI的现实业绩已基本达到了其潜力值,因此将来FDI大幅增加的概率不太大;而印度则相反,FDI流入业绩指数和FDI流入潜力指数之间的差距很大,且从1990年相差22名增加到2003年相差33名,说明将来印度在吸引FDI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而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在中印引资规模差距极大的情况下,我国却对中印FDI竞争会产生诸多担心。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虽然印度从1991年开始放宽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但在开放了十几年后其FDI业绩指数及FDI流入潜力指数排名却都是下降的,而我国则略有上升,这表明在各国对外资采取了更多的自由化、更积极的激励、更少的规制政策之后,印度与其他大幅度改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国家相比,在对外资的吸引力方面仍存在差距,但我国却依然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虽然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急剧增加,但与我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200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所作的2005-2008年FDI前景展望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见图1)。

图1  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商业地点:专家和跨国公司的反馈

 

 

 

 

 

 

 

 

 

 


注释:a 按照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地点的数量多少来为各个国家排序。

资料来源: UNCTAD (www.unctad.org/fdiprospects).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在跨国公司对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点进行的调查反馈中印度仅次于中国排在第二位,但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印之间这一名之差却相差36个百分点,印度与中国还相距甚远。专家反馈意见也是如此,中印两名之差的差距是4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印度在引资规模方面对中国的威胁短期内还不足为惧,但我国引进外资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那么,在引入高技术外资方面中印之间的竞争又是什么格局呢?我们还能坦然面对吗?

二、FDI质量竞争——中国处于劣势吗?

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已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基本解决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困扰,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引资规模的前提下提高引资质量。而印度多年来“由高到低”的外资路线、高科技领域大量的有丰富经验的并具有英语天赋的人力资源、具有相对优势的IT产业和软件产业,使得许多人对我国与印度在高技术领域外资的争夺方面信心不足,下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1、中印FDI的来源地。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来自不同国家的外资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技术水平。一般认为,欧美等国家的外资偏重于服务业、研究密集型和高科技制造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如港澳台的外资则偏重于加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下面我们从中印FDI的主要来源来对其引资质量进行一下初步推断(见表3, 表4)。

表3  2002-2004年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投资一览表

单位:亿美元

a各年度数据均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资料来源:2002、200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年鉴》,2004年数据来源于《2005’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表4  印度2000-2002吸收FDI的来源地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转引自郝前进、雷志友. 中印利用FDI比较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2004,12,P53。

从表3、表4可以看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比较集中,亚洲十国(地区)① 尤其是中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为我国吸收外资主要来源地区,部分自由港(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西萨摩亚等)对华投资也占一定比例且增幅较大。从表4中看出,对印度进行直接投资居第一位的是毛里求斯,亦是一个自由港,紧随其后的是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可见印度的外资来源以发达国家为主。因此,从中印不同的FDI来源地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印度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吸引外资的质量高于中国。

2、中印FDI的行业分布。印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时强调外资的质量,印度人民党曾提出“要计算机芯片,不要炸土豆片”的口号,据印度的前财政部长曼摩罕·辛格博士称:印度批准的外国投资 85%以上是在优先发展的部门,包括基础设施部门,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印度更注重技术的引进并利用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90 年代初至 2002 年,印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部门。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软件业、服务业(尤其是 IT 业)和技术上具有复杂性的资

图2  中印离岸业务的细分比例

资料来源:转引自程苓峰:跨国公司重估中国,中国企业家,2006,6,P80.

本密集型制造业。与印度相比,中国这些年所吸引的FDI在中低端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科技比重偏低,而且绝大多数FDI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流入现代服务业的FDI比重很小。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对2005年IT、业务流程和呼叫中心等离岸业务进行排名,印度牢牢占据榜首。另有数据称,目前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上,中国占到4.9%,而印度占到40%以上,预计2008年会升至51%(程苓峰,2006)。而且在软件和流程外包领域,中国还无法和印度竞争,中国在吸引外资上偏重于制造而忽视软件,据科尔尼提供的数据,制造几乎占到中国FDI的一半(48%),在印度只占到3%;而IT(设计、支持、服务)和网络中心在印度占63%,中国仅10%(见图2)。

3、跨国公司在中印的 R&D对比。R&D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 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在各国的研发中心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加大了向东道国技术转让的规模和加快了向东道国技术转让的速度,而且可以把东道国纳入其全球研发体系和网络,因此,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东道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在一个国家投入的研发费用越高,设立的研发中心越多,则对该国的技术进步越有利。因此比较中印两个国家R&D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两国未来技术进步的潜力。联合国贸发会议对R&D支出最多的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2004年中国已排在跨国公司当前国外研发目的地的第三位,而印度则排在第六位(见图3),中国比印度高出10.3%。

图3  跨国公司2004 年国外研发目的地(单位:%)

资料来源:UNCTAD survey, 转引自: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2005,P133。

另外, 在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的最具吸引力的未来(2005年——2009年)研发地点中,中国排在第一位,印度则排在第三位,但中印差距较大(中国比印度高32.4%)。这说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几年,中国对跨国公司研发的吸引力都大于印度,这意味着中国通过吸引FDI促进本国技术进步方面的潜力远远大于印度。

图4  联合国贸发会议调查中最具吸引力的未来研发地点(2005-2009)

注:答复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05,P163。

如果说以上联合国贸发会议所作的调查更多反映的是跨国公司的一种主观意向,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话,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真实性及权威性,我们以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公布的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R&D的情况进行分析(见表4)。①

表4  1999年美国跨国公司控股的国外分支机构的R&D员工数量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05,P131.

   从上表可知,1999年在美国跨国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中,无论是在进行R&D的员工总量上,还是在R&D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上,中国都远远高于印度。在R&D员工总量上,中国是印度的10倍;在R&D员工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上,中国是印度的2.67倍。所以,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印度高端人才多并不代表印度总体研发人员多,研发能力强。因为印度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些畸形特征的,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业的发达并不能代表它的整体科技水平,也不能说明它总体技术水平高。

 中印竞争 中印FDI竞争比较研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发人员多、所占比例高,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也是枉然。下面我们再对比一下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在中印的R&D支出,看这些“巧妇”是否有“米”、有多少“米”可以下锅。

表5  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的国外R&D支出

                                        单位:百万美元

a 2002年的数据是初步估计。

b 为了避免暴露私营企业的运作情况,此数据的公布被限制。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05,P129.

从表5可以看出,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在中国的R&D支出也远远高于印度,为了与相应的研发人员对比的需要,我们同样选取199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1999年在中国的R&D支出是印度的10.8倍,略高于研发人员的对比(10倍),这说明中国研发的人员数和投入的经费数是相匹配的,投入印度研发的人均经费并不比中国多。而且,从R&D支出金额来看,在中国的R&D支出从1994年的700万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46亿美元,增长了91倍,而同期在印度的支出只增加了15倍;1994年在中国的R&D投资是印度的1.4倍,到2002年则变为8倍。可见,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在中国的R&D支出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远远高于印度。

从R&D支出金额所占比例来看,1994年到2002年美国母公司控股的外国分支机构投入中国的R&D支出大幅度提高,在中国2002年的R&D支出所占比例是中国1994年所占比例的31倍,是同期在印度所占比例的7.75倍。从以上可以推断,中国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印度,这意味着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相应也远胜于印度。

4、技术引进合适性比较。印度在利用外资中十分强调外国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引进,并且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以适合本国的国情。印度把引进技术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其投资主体为西方发达国家印度政府明文规定:一切印外合营企业中的外国技术都必须向印方公开,培训相应的印度技术人员。对固守技术秘密或拒绝培训印度技术人员的外商投资者,责令其停止在印的经营活动。印度政府还规定,外资控股企业时必须引进先进技术。与印度相比,尽管中国1992年就制定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但事实上在引入外资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却违背了这个原则。为了能多捞政绩,许多地方政府只重外资数量而忽略质量,导致了一些低水平、同类型、高污染甚至假外资的引进。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含量在提高,技术密集型项目在增加,投资来源趋向多元化,但总的以港、澳、台为投资主体的技术层次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次,对外资进入的产业缺乏充分考虑,不能同我国的相关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未能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最后,引进外资时对技术的合适性考虑不够,重引进、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引进的技术水平滞后或者重复引进,形成中国利用的外资投在劳动密集型和一般加工工业的比重过高,不能满足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需要。

总结以上分析,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印度吸引的FDI主要流向了服务业和科技产业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上实现了战略性的突破,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而中国目前在世界产业链中占着一个低端的位置。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向印度学习,在引进FDI方面进行转型,增加高科技行业及服务业领域FDI的比重;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服务业和科技是印度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仅仅依靠这几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其余绝大多数行业的滞后对促进一个国家总体技术进步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如果忽略了农业、制造业等,则这些被忽略的产业部门的落后也会成为印度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印度今后在引入FDI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总体而言,从中印FDI现状来看,印度吸引的外资质量好于中国,但中国在吸引跨国公司R&D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中国经济结构更为健康合理的现实及中国政府对盲目吸收外资政策的矫正,使中国未来在高技术领域外资争夺中大有潜力,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最终会超过印度。

三、区位优势(引资环境)竞争——孰优孰劣?

根据邓宁(Dunning 1973)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三个基本假定,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投资国的区位优势。前两项优势是对投资企业提出的要求,而区位优势则是对投资东道国提出的要求。区位优势是邓宁特别强调的一个因素,它是构成发展中国家吸收FDI决定因素中的核心。邓宁用计量研究方法对影响FDI的因素进行分析,证明在特定区域进行FDI的三个决定因素:市场力量(市场规模及成长,它由接受国的国民收入决定)、成本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劳动能力及国内通胀状况)、投资环境(由外债状况和收支平衡状况决定)。后来的学者又对此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将影响FDI的因素概括为如下:(1)东道国的国内市场规模,由市场的持续增长以及GDP的增长前景来测量;(2)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和通讯网络;(3)法律、政策的透明度、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以及官僚体系腐败程度;(4)市场准入:执行WTO协议情况,部门或产业的开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5)劳动力的成本和能力:教育水平(成人识字率,中小学入学率,每万人大中学生人数,工程师数量等);(6)产业的集聚和供应链的效率。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对中印的区位优势进行一下比较。

1、中印基本国情(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基础设施)对比。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邻国。近年来两国经济发展迅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日益成为世界国际直接投资的两个主要区域。中印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相似性,但在综合国力、基础设施、城市发展情况、商业繁荣程度、引进外资、贫富差距等很多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在这些方面都要好于印度(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在2004年,印度人均GDP为 550美元,还不及中国的1/2;印度吸引的FDI为50亿美元,不及中国的1/10;15岁以上的印度人中1/3是文盲,文盲率是中国的4倍多;近1/3的印度人过着每天少于1美元的贫困生活,是中国的两倍多。此外,中印之间的基础设施也存在巨大差距,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印度吸引外资的最大障碍。印度电力成本是中国的2倍,公路总长不到中国1/7,宽带用户不及中国1/50。在印度开展一项业务平均需要71天,而中国是48天。而且印度工商业联合会在 2004 年 6 月举行的“印度外资调查”发现,只有电信领域的基础设施被外国企业认为达“平均水平”或“良好”,其他领域都惨不忍睹。特别是电力领域,印度总装机容量尚不及中国的 1/3,缺电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是首都新德里也不尽人意(刘晗,2006)。

表6 中印基本国情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转引自程苓峰:跨国公司重估中国,中国企业家,2006,6,P79.

2、经济发展软环境。虽然在宏观经济总量及基础设施方面,印度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方面,二者却各有千秋。 (1)法律体系比较。由于历史原因,印度直接继承了英国经济立法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兼容性更好;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与知识经济发展和与全球化相适应,特别是在民事立法领域,印度逐步以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等方面为重点,印度的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律,印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比中国更为有力;在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印度也做的更好。从对外资的管理上看,与中国相比,印度对外资的立法管理比较严格,印度有比较完备的外资企业法规和国际通用的会计制度,能够对外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总之,从法律体系方面来看,印度的投资软环境要优于中国。(2)引资政策对比。印度自独立后便选择了与其国情相一致的自立发展道路,自力更生是其发展政策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利用FDI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印度经济增长对FDI的依赖较小,印度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本国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而且印度在利用外资上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在政策制定上注重外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外资与技术转让及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与中国相比,印度开放的步子迈得太小,起点也不高。外资被允许进入的行业比较少,主要集中于软件、IT产业以及外包等服务业。这样的外资政策,虽然使印度在这些领域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由高端产业开始的外资政策,使外资对本国经济的推动力和辐射效应明显不如中国。与印度相比,中国引资政策更优惠、更宽松,引资步伐迈得更快。中国改革开放的27年,也是积极利用外资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27年,利用外资早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27年来,中国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与印度对外资开放还不到位,还保留着浓重的自我保护倾向不同,我国对外资给予了“超国民待遇”,外商在税收、进出口自主权、劳动工资政策等方面都享有本国企业无可比拟的优惠条件。(3)当地技术创新能力对比。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受制于该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东道国国内企业和技术机构的技术能力不仅是吸引研发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获益于研发活动外溢影响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自身的创新体制越强大,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和获益于此种研发带来的外溢好处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2005年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的创新能力指数,1995年和2001年印度都低于中国,创新能力排在中国之后,且中印属于不同的等级,中国属于中能力等级,而印度属于低能力等级。另外,从两国各自的发展来看,中国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创新能力指数从1995年的0.354增加到2001年的0.358;而同期印度却从0.287下降到0.285。所以,从总体创新能力看,中国优于印度,但差距不是很大(见表7)。 (4)人力资本对比。虽然中国15岁以上公民识字率高于印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占据全面优势。印度拥有的工程类技术人

表7  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新能力指数a

a 该指数是2005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引入的一种新的国家创新能力衡量指标,共对117个国家进行了排名,按创新能力不同,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资料来源: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United Nations,New York and Geneva,2005,P114.

才总数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拥有三亿零六百万知识分子,其人数比法国和日本人口总和还要多;印度的高等教育也很发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明显领先于中国高校;印度讲英语总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拥有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言,在语言方面占据优势;印度比中国更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规则。总之,在高层次人才领域尤其是软件和IT研发方面,印度比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从劳动力成本方面来看,印度的工资水平目前低于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也未必能长期保持。中国因长达20多年的经济增长所遇到的问题,也会在正进入高速轨道的印度重现。美世咨询称,在过去5年印度薪资平均增长了11.5%,高于中国的7.5%,也近两倍于印度GDP的增速。而且,美世咨询公司管理顾问张志东预计,印度薪资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提高(见表8)。

综上所述,从投资环境看,中印两国各有千秋。在市场规模、出口便利性、政府优惠政策、成本结构、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形势方面,中国有优势;而在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管理人才、法律法规、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接近度和监管环境方面,印度有优势。但总体而言,中国的投资环境还是远远优于印度。正如2004 年 12 月世界银行发表的《印度投资环境测评》所指出的那样,“以多数重要指标来衡量,印度与中国相比仍是个成本高得多但效率却很低的经商地,如印度在劳动生产率方面要落后于中国。尽管其平均工资比中国低 25%左右,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比中国低 50%”。

表8 中印两国年均基础薪资比较

资料来源:转引自程苓峰:跨国公司重估中国,中国企业家,2006,6,P79.

四、 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中印竞争焦点产业简析

由于中印两国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印度又在吸引外资方面不断学习中国的模式,因此中国和印度在吸引FDI方面将面临直接的、交叉的竞争,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依靠外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从目前来看,中印之间的FDI竞争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之争,下面我们就这一竞争焦点产业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印度从1991年实行开放政策以来,吸引的外资主要流向了IT业、软件业、服务业等方面,而在印度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中, 外资的贡献则相对很小。印度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依赖国内市场的模式,制造业领域很少有外资进入,主要是国内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而从最近两年的情况来看,随着印度外资新政的逐步到位,印度无论是改革的走向和目标、手段和措施、成效和结果,都在朝着下一个“世界工厂”迈进。据报道,印度政府在2005年9月份就已经开始了其振兴制造业的计划,并且首次发布了《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而且,作为这个白皮书的一部分,印度推出了新的汽车“10年战略计划”。印度政府方面明确地表达了该战略计划的目的,那就是在未来的10年中,让印度成为全球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制造中心。有专家指出,即将出台的这个战略计划显示了印度政府打造“世界制造工厂”的决心,印度将不再仅仅满足于其领先的软件外包产业,更要雄心勃勃地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根据我们前面所做的中印对比可以看出,对于一般制造业,短期内,受制于基础设施不足,印度在引进外资制造业方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印度外资新政逐步到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中国成本优势的慢慢失去,印度会对中国继续吸引国外制造业产生直接竞争。因为印度走的是由高到低的外资路线,在高科技领域聚集了大量的、有丰富经验的并具有英语天赋的人力资源,这对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欧美制造业而言,具有吸引力。因此,印度会对制造业FDI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投资形成有力竞争。而且,印度还具有丰富的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这又会对一些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外资产生影响,使这些外资逐步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吸引力,会对我国制造业FDI造成冲击。

五、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得出几点结论:(1)中国和印度利用FDI的前景良好,两国均已经决定让FDI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两国都具备大规模国内市场、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低工资成本和巨大发展潜力。相对印度而言,中国目前对FDI的吸引力仍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绝对不是压倒性的,印度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尤其在其弱项如基础设施领域正迅速增加投资。(2)在 FDI方面,印度对于我国的威胁不但体现在数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虽然我国FDI利用的总体效果好于印度,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在FDI的资金来源和行业结构投向上明显劣于印度。所以,中国需要将发展的重心从现有的优势领域——制造业转移到利润更丰厚、附加值更高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为此,我们未来的FDI政策导向应该是在积极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以政策推动提高FDI的利用质量,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及时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利用FDI推动和实现国家整体产业结构升级。(3)从长期看,中国在吸引跨国公司R&D方面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中国经济结构更为健康合理的现实及中国政府对盲目吸收外资政策的矫正,使中国未来在高技术领域外资争夺中大有潜力,中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最终会超过印度。(4)从投资环境看,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即硬件方面是优于印度,但在软件方面还有诸多薄弱之处,尤其是法制、公平竞争、减少腐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5)印度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吸引力,将来会对我国制造业FDI造成冲击。(6)对于中国而言,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不断赶超,除了带来必要的忧患意识和竞争心态以外,更多的应当是对中国经济定位的重新反思和改进。低成本地区和新兴市场总会不断涌现,中国在吸引FDI方面必须进行转型: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为吸引高端外资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巩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大技术含量的开发和提高,向中高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Nimpam Bajpa&Nandita Dasgupta. What Constitut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mparison of India and China. CGSD Working Paper No.1, January 2004.

[2]    Shang-jin Wei.  Sizing up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Indi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Working Paper No. 85 December 2000.

[3]    方慧.中印利用FDI的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4]    李大伟、何菊香、宫雪、汪寿阳. 中国和印度利用FDI绩效比较研究,管理评论,2006(7)。

[5]    李凡,王巾英. 中印利用FDI特点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9)。

[6]    李洁.中国、巴西、印度三国利用外资政策和绩效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

[7]    唐以今. 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 现代财经,2005(5)。

[8]    吴晨瑜. 中国与印度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6)。

[9]    祝年贵. 印度与中国招商引资比较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03(3)。

该文获得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07年《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联合征文三等奖。

 


①自2002年起,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其每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开始采用FDI业绩指数和FDI潜力指数两项指标,描述和评价各国吸引FDI的现状和前景,并通过指数大小的排序客观反映某一经济体上述业绩潜能在全世界的名次。

①此处亚洲十国(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

①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R&D的投资在所有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中的比重最大,因而美国跨国公司在某国R&D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国对跨国公司R&D的吸引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2785.html

更多阅读

贾平凹小说中的“城”与“乡”研究 贾平凹小说下载

贾平凹小说中的“城”与“乡”研究绪论贾平凹是当今文坛集名望和畅销于一身的作家,他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贾平凹写作风格经历了几次的转变,其中以《废都》和《秦腔》为分界点。《废都》之前的乡村写作,贾平凹以

声明:《中印竞争 中印FDI竞争比较研究》为网友北岛旅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