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正式的答辩在当天下午,其他参赛队都穿着正装,而我们队的三个女生却穿得粉嫩无比地出场了。面对评委,我们侃侃而谈,评委问的许多问题我们之前都经过了初步的思考,现场感觉还不错。答辩之后,所有的人都跑到一个大教室里等着结果,每组只有一个队能够进入复赛。当老师宣布我们队入围时,我还没有听清楚,就已经淹没在队友的欢呼声中了。那一刻,也许是我进入大学以来最开心的一刻--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付出的努力得到承认和回馈,这种感觉真是久违了。 在当晚,我们紧张激烈地准备,信心十足地答辩,并且最终获得了案例比赛的第二名。比赛结束后,我们用第二名的奖金在松林门口大吃了一顿,还破天荒地喝了啤酒庆祝胜利。大家大口地吃、畅快地笑,享受劳动的果实和成功的喜悦,那叫一个爽! 随着这次比赛而来的,是代表光华管理学院、或者说代表北京大学参加"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的机会。这次比赛还使我体会到:好的朋友不但要平时开心地玩,更要能够一起开心做事。这也成为我以后交友和做事的重要原则之一。来北大快两年了,我重拾了自信,知道了当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做的时候就可以做得很好。 2004年10月,我和其他三名同学一起赴香港参加了"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我们在小组赛中排名第二,遗憾地没有进入决赛。但是作为我的第一次国际交流经验和第一次正式的团队合作,它还是带给了我足够多的收获--如何在团队中工作、如何面对压力、在国际交流中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和代表学校、对商业直觉(business sense)的培养、对企业经营的兴趣等等。全心地投入,就有全新的收获;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为你打开一扇门。 慢慢前进

转眼大三到了。我们的班集体已经出现了不少小有名气的"牛人",连带着我们整个班在不少人眼中也呈现出异样的色彩。每当大家提到光华金融班的时候,就会有种赞叹仰慕与幸灾乐祸混合着的感觉流露在言语间。这个班究竟是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更加繁重,老师的要求更高,同学们更加努力,不但在学业上要有上佳的表现,在综合能力方面也不能示弱。虽然我们从不觉得它是竞争,但这就是竞争的规则,因为这只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毕竟大学早就不再像中学那样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现在大家关注的是综合素质,如果你要参加游戏,就按着规则来;如果你没有兴趣,就走自己的路,别人如何评论也别太当回事。 按着游戏规则,我应该算逐步上道了。大二开始生活已经变得充实了很多,专业课逐渐展开,新的知识领域令人神往;我开始和一群朋友在"明德"做事,从具体实施到提出自己的方案;和室友一起在课余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光华管理学院的案例比赛。生活似乎步入正轨, 但是进展缓慢,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三伊始,当很多同学已经明确了要找工作或者要出国深造的目标时,我还在犹豫。我报了GRE,并且努力说服自己要走学术的道路,像研究型的同学一样思考,但是在新东方上课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动力。这时,某公司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的大三。 这是一个我仰慕的公司,我被叫去做兼职。找到了最好的借口摆脱乏味的GRE复习,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自己也觉得很舒服。是的,我清楚地觉得自己做这样的事情会更开心、更得心应手,于是我中止了自欺欺人的学术打算,开始为工作作准备。 大三的节奏既慢又快,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从这件事抽身又要投入下一件,好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仔细地思考和享受。这一年,我和室友以及另外四名队友完成了北京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经过一年的时间,我们从最初参赛的4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我们的创业计划精美又现实,比赛结束当场就有人要我们的联系方式寻求合作。我还参加了由硅谷的创业者与风险投资家主讲的"创业和风险投资课程",带领三个小组成员一起模拟了一个高科技公司的初创、构思产品、市场调查、财务分析,最后在一群真正的风险投资家面前进行答辩要求融资,并且得到他们"太棒了"的评价。一群大三的学生能够与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面对面地交流,并被鼓励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和商业化,这种机会和经历,在光华之外的地方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却亲身体验了它,并且激起我对创业和风险投资的极大兴趣。在那个课程之后,我很认真地对自己说:我要创业。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觉得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目标并不容易,既然感兴趣,要有热情,生活才有期待和动力。明确了目标,就要开始各种努力和准备,5年、10抑或20年,我并不着急--门已经打开了,路就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