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黑眼圈时,还是会怀念一下北大到点熄灯的健康制度的。 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 学就拼命地学,玩就拼命地玩,这是我的一贯原则。这个原则在这个学期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学习,更何况头上还压着分数这座大山……我在香港的课程并不算重,4门专业课,总共16个学分,比在北大时高数线代的双重压迫要轻松不少,最大的不同就是英语的狂轰滥炸:原版教材,英文授课,用英语写作业,还有几个老师浓重的港式英语口音,对我确实是个挑战。不过还好,我的英语底子不算太差,很快就适应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英语水平提升了不少。至于授课模式,跟内地没什么根本性的区别,老师讲学生听,有问题自己直接去找老师沟通,一样有做了7个小时的会计作业和让我抓耳挠腮的期末考试。只有一门管理学的课比较新颖,我们需要分组做一个计划,要自己联系公司做访问。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学习过程之一,从发邮件打电话联系公司的焦急,到访问时准备摄像机的紧张,再到最后做介绍时的故作沉着,所有的一切,我和队友们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翻看我一个字一个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采访记录,做到凌晨4点才完工的幻灯片,还有剪切了无数遍的录像短片,心里总会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第17节:努力学习和好好玩耍](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083948873512.jpeg)
和所有人一样,考试前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常常在自习室里泡上一整天,为的就是把厚厚的课本再多翻一遍。不过偷偷地说一句,香港的学生不如北大的学生用功踏实,一到考试中文大学平时空荡的自习室里就坐满了熬夜的学生…… 出来交换自然不光是为了好好学习,难得的机会当然也要到处走走看看。 在海洋公园过了一次洋人们的万圣节,整个公园灯光黯淡,音响里放着凄厉的音乐,打扮成鬼的模样的工作人员,冷不丁地跳出来吓人一跳。胆小的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次进鬼屋的经历,估计也是最后一次。去西贡远足,3个小时跋山涉水,却也尽览美景,最后到达了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风景秀丽,惹得我童心大发下海戏水。太平山,香港的地标之一,在山顶俯瞰香港,城市是一片灯的海洋,勾画出香港繁华身后的沉静。杜莎夫人蜡像馆,几乎以假乱真的蜡像和同行男生们的恶搞照片相映成趣,让我笑得腰都直不起来。我和朋友们一起坐过价格低廉的天星小轮,坐过古老的木制车厢式缆车,也坐过长着两个长耳朵的"叮叮"电车。我们在这个城市的顶级商场里看着价格牌吐舌头,也在最廉价的市场猜测某种不知名商品的用途。我们花大价钱买门票和游客们一起挤入某个知名景点,我们也走街串巷只为了看看香港最真实最本质的样子。要了解一个城市,四个月的时间真的是太短了,我们抓紧每一个机会,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想起以前在北京,总觉得自己还有整整四年呢,周末的时候宁愿躲在宿舍睡觉也懒得到处去转转,一年下来哪都没去过。反而在香港,觉得时日无多便到处游历。其实北京比香港更大,有趣的地方更多,一个城市的乐趣,总要靠人去慢慢发掘的。 他 们 在中大收获的最大财富,就是那些陪着我一起走过这段日子的人们。 还记得自己刚到陌生城市时的孤独,13个一起从北大来到中文大学的好朋友,是我这段日子里最大的慰藉。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将小小的宿舍厨房塞得满满的,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做出来的东西却美味无比。然后一帮人跑到高高的天台上,在月光下面分享月饼,很浪漫地点着蜡烛玩杀人游戏,钩心斗角一番之后"坏人"得到胜利。某天晚上又是我们这伙人,突发奇想地跑到学校里的烧烤场烧烤,单是生火就生了一个小时,然后满面尘灰地吃着自己烤的半生不熟的猪排,海阔天空地聊天。考完试还是我们一起疯狂发泄,在灯红酒绿的兰桂坊喝东西聊天,接着跑出去唱歌唱到天亮。凑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没心没肺地闲聊八卦,也可以忽然很严肃地讨论未来,百无禁忌什么都可以。回内地后,偶尔坐在电脑前面一张张翻看那时的照片,每一张里都有那么熟悉那么开怀的笑容。我想我真的很幸运,在北大的校园里,我们都是无数次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在这里,却成了给彼此温暖的亲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