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专家认为,我国大多数竞争行业已步入微利时代的前期,从中呈现出的市场特征是:企业在没有明显的核心技术和优势的市场状态下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价格战的根源往往是企业之间相互比拼企业的竞争战略、营销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售后服务等经营环节。
尽管我们极不情愿看到微利时代的提前到来,但我们依然不难发现,微利时代是利弊并存的。弊在于微利,而利却是多方面的,它使企业有不断提高经营能力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并可能在持续的市场搏杀中树立起独特和有差别利益的市场地位,能够在各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中精耕细作,能够在促销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环节上精益求精,不一而足。
事实上,笔者始终认为,微利年代的提前到来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但仍然有它的必然性,是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结果。
面对形形色色的众多消费者,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以利己的思维模式去耕耘市场,占有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再加上近几年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尤其是最近才提出的《零售商和供应商进货交易办法》所涉及的零供之争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市场出现无序的、低效率的和同质化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低价格导致的微利时代提前到来就容易理解了。
归根究底,产品缺乏创新是造成企业微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让我们来仔细回顾一些国际跨国公司的产品优势,麦当劳、沃尔马、微软、宜家等等无不是他们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才会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披靡。麦当劳的标准化、沃尔玛的低成本、微软的技术优势、宜家的品牌竞争力,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台州企业学习。他们深深懂得,企业之所以能经营几十上百年,产品的创新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这需要参透市场竞争的本质。
产品创新包括技术、工艺、配方、外形、功能、包装、产品线以及附加利益等方面。企业应扪心自问,产品的确是目标市场所需要的吗,竞争者的现有技术如何呢,即使落后于对手是否已规避正面竞争呢,在核心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有何差别利益,外形和包装是否做到区别和独特,产品线合理吗,附加利益如何体现差异化呢。除此之外,笼统地讲还有产品既定效用下的形式创新和既定形式下的效用创新。
因此,就消费者角度而言,产品创新概括起来有技术创新、形式创新和效用或功能创新三种。
从商品经济的长河中历史地看,技术创新是最令人激动人心的领域,有许许多多现实的案例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如因特网、视窗系统、方便面等,它们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再重新失去它们是难以想象的。很多企业可能会说,做到这一点是何其的难。是的,这些都是革命性的创新,期望每家企业都这么做实在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所要指出的是,经营企业有这样的意识是起码的要求,而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下,我们会自觉地,并时常检测产品现有的技术状况,去观察竞争市场中的技术现状,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说到这里,请大家不要误解,笔者所指的并非全是高新科技,在传统领域里同样可以做到这点。归纳来说,企业首先要有技术创新的自觉意识,其次要有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再次要有技术创新的具体行动,最后要有技术创新的精力财力。
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有它的基本功能,也即核心功能,这一点人所共知。购买产品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本身产生兴趣,而是兴趣于产品的效用或功能,那么,满足消费者的欲望是产品的市场基础。同样,我们也知道,为了满足消费者某一欲望,可能会有很多种产品选择。因此,产品作为一种满足欲望的具体形式就容易让人理解了。同理,为满足消费者特定的某种欲望,产品可以有技术、外形、品牌、工艺、包装,甚至附加利益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只要能符合满足的要求,产品作为满足的一种形式是可以无限创新的。不仅理论上支持这一说法,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种创新途径。
如前所述,我们再进行逆向思考。将产品作为一种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形式确定以后,此产品即为特定,而在特定的产品形式下,我们再寻求功能或效用创新,可能会让我们有豁然洞开的感觉。功能或效用的创新涉及功能的删减和增加、边际功能和效用的确定、产品线或品牌如何延伸、包装如何适应等等创新课题。产品功能或效用的创新在实际中容易形成市场优势和企业的习惯经营行为,继而可能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沉淀下来,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产品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过程,具备各种思维能力的企业也往往是市场的佼佼者。敢想是敢做的前提,正所谓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