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善于创造



科学的力量在于普及。昨日的科学是今天的科普,今日的科学又会是明天的科普,科学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重要的力量,也在亿万人民不断创新实践中探索真理、发扬光大。只有加强科学创新实践,推动发明创造进程,把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劳动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经济才能发展,祖国才能富强,也才能迎来科学技术昌盛、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明天。科学技术的普及需要交流,发明创造的过程需要实践,与创新实践者谈心,自然也应从学习和实践中的体会谈起。实例的交谈也许有些零乱,促蹊的谈心也许有些清淡,但我们诚心诚意希望得到批评和指点,并在交流之前,绪论笔者的基本观点。

要崇尚科学精神,就要坚持正确世界观,具备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实际态度和实践勇气。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知识和实践、科学思想和态度、科学方法和技术、科学精神和世界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因为实践是产生正确认识的途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创新的实践也会使我们与发明创造的距离越来越近。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在经济建设中真正为人类做出积极的贡献;只有大力倡导科学实践,不断创新,才有利于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才能自觉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思想和邪教胡说。

创造发明热情的培养,又事关创新工程。在我们从事发明和创新思维的研究工作中感到:创新和创造是人类积极的天性所在,天天是发明之时,处处是发明之地,人人可以成为发明家;创新教育既要关注发明创造的社会属性:如研究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和各产权法中可作发明创造标准的内容,务实地探讨不同领域可能创新的创造性方向;也要关注发明创造的自然属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笔者总结从审查员到发明人的实践资料和发明技法,既将在本书中侧重表述一些力求实用的操作过程,又要有一些近代通俗的发明案例以供读者参照。笔者还试图举例介绍可以继往开来的再发明思路,促进大家有去实践一把的心动和行动。投身于创新的实践者,既要有热爱大自然的心境,也要有锲而不舍的勇敢和求是的科学精神。事实上,很多发明者多是在有了一次发明尝试后,才开始无悔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事业之中的。

我们说发明创造是人类独有的特性,然而,只要积极的人生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对于不少相信平淡是真的平常劳动者而言,也许应该把随遇而安的信条,更正为随机遇而实践,才能让唯名利是求的人刮目相看。而任何创造和发明都是在失败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成功之父。中华文化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伟人和对平常人,都是需要具备的。人们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了成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可能闻名遐迩,也可能默默无闻,但只有不断创新的积极人生,才真正丰富多彩。成功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坚定信心,但只有在失败中,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切莫把名利当成创新思维的包袱,只有积极实践才能推动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人类不断丰富的创新思维方法,又指导不断创新的实践。

 

             一、   事事可以创新    人人可以创造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创造发明确实是人类独有的、积极的天性。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不断变化规律,需要人们用不断创新的实践去处理面对的事物。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望,都有发明创造的冲动。而且,每个人也都具有时间和具备实践的机会和条件,甚至静卧病榻者的发明也并不少见。只要不断完善结合实际的创新方法,去适应所面临的客观实际需要,珍惜时间而又积极实践,那么,您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发明者。而适应社会需要的发明者,自然就会被社会尊为是发明家。

人类因有目的的劳动而区别于其它动物。而人类最早的发明,也恰恰是针对明确的目的而实施的:不论是利用石块而狩猎,还是进一步把石块敲打成尖﹑薄 ﹑锋利,包括去选择硬质的石器,无不是在明确的目标和需要下完成的。人们学会用火,一定是在发现了火能够熟食和防兽﹑取暖的功能而逐步学会了(如果是最早的用火者就是发明了)保存火种和生火技术。种植和养殖,也必然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明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或者叫天性。事实上,人的天性,在社会发展中,既有可能被完善和发展,也有可能被压抑和湮灭。一个打工仔要求老板去使用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且不要说建议使用新工具,十有五六不会被认为是一种贡献。甚至父母教育孩子时,也会讲一些安分和要学会服从才能安稳一生的社会经验。不少人都有过发明的冲动,但社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有所创造和发明,而科学家﹑发明家的特征并非一定要有学历,执著和顽强常常使他们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发明这种人类的劳动形式,从一开始,就具有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的性质,而社会的回报方式却是复杂的。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似乎既需要创新的发明,又需要被奴役的服从。人的角色也是多样的,他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如何适应现代群体社会去提高创新与发明的效率,对每个人都将是需要思考讨论的问题。而珍惜时间和积极实践是每个人积极的天性所在。因此,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研究发现问题的实践方法和正确思维的时间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人一定能够作到的。事实上,社会经济越是发展,发明的机会就越多,实现发明的措施也越多。 当然,困惑也越多,看你如何对待它。

创新和创造之路上的感觉复杂的。有时你会全身心投入,所达到的那份“安详”, 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是名誉地位所远远无法比拟的。创造发明带来的自豪,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因为语言只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心底深处的快乐,说到底来自于人生的责任感——或叫自豪感。良好的心态在发明创造和创新思维中都十分重要,尽管有时回首社会物质现实时,很多地方会感到大不如人。但是,很快就可以以微笑而待之:金钱的赢家,一定会在去世时将赢得尽“亏”给他人;权利的赢家,必然会面临另一群自以为是者的搏击;名誉的赢家,常常会遭到不知端细者的猜疑;就连爱情的赢家,也会因对象是具体的人,而时常经受感情波动的折磨。唯有对大自然的爱,是我们对人类大家庭真正母爱回俸的感情,这种爱的行动——发明创造又同时造福我们自身。这是何等乐事!

 

所以人们常常会出于天性的本能去积极创新,也常常会有在各行业里很好的发明思路。可惜的是,这其中的大部分,在回首世俗时被埋没了。一个时代能明确提出“创新工程”,是这个时代开明的表现。

近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到应该掌握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包括掌握新技术。然而笔者记得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是在社会辨证发展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只有创新者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不仅工程技术应该不断创新,并争取不断有所发明和创造;社会工作者也应该不断创新,并争取有所改革和发展。人文科学工作者应该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而江泽民同志也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创新——实践的科学

在著作中,笔者努力介绍平常人的发明实践,包括从平常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而成为伟大发明家的实践过程。要使人知:不少发明都是由平常人,在社会需要面前,抓紧思考,正确思维,努力实践中完成的; 应该使人信:任何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勤于实践的人都可能创造发明;事例内容使人感:如果读者也如此去做,实际也不难有所成就,只可惜……;目的使人动:真正的成功都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码,创新的实践,并非要求从开始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因为“新”是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发明创造的成功只可能来自不断创新的实践。并且,不断总结正确的方法,才能加快成功的步伐。而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理由惧怕失败这个成功之母,也说明实践是成功之父。应该说,不希望成功和进取的人并不多,问题是千万不要企望没有失败的成功!笔者愿意从发明实践者的角度,总结不少从失败中不断努力,而完成服务社会需要目标的实践轨迹。在著作中,还针对介绍的已成功的发明成果,刷新了一些结合现实问题和社会需要的新思路,使读者也愿意去实践一把!当然,归纳整理在二十多年实践中,认为行之有效的发明创造技法,并努力结合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尚无大量发明实践的读者,似乎也会是必要的。

也许,仅仅通过是读书而有所知、有所信、有所感、有所动还是不够的。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在实际的实践岁月里,遇到的实际问题还会很多。笔者在从87年底近四年的国防专利成果审查员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选择了非常好的﹑并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目标,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发明思路,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到光辉的顶点和完善的程度;而另一些学术基础很好的同志,却会对一些创新和创造的思路,根据逻辑思维和与已有知识的比较,过早地认为一些方案“不可能”。对一些思维敏捷但未能始终集中精力做下去的实践者,虽也知晓其原因与他们面临的社会困难不无关系,但还是感慨颇多。90年底,被任命为笔者所在部队负责技术开发的副总工程师兼技术研究部主任,开始从事创造发明的实践和组织工作。在大量失败和近二十项获得成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最深的,是发明中的失败和失败中的发明,常常只有一念之隔。众所周知的发明,也能说明同样的问题:橡胶得以广泛应用的技术来自于“失误”而数十倍地加多了碳黑和硫磺;日本清酒来自于在浊酒中被破坏性得加入了大量灰土的意外事件;“伟哥”也是种豆得瓜的好例子。另外,由于创新发明必须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属性,有关发明的社会法律规范,也影响着发明成败的社会认同。比如,新颖性丧失就成了不是发明的重复性劳动, 创造性方面不对的偏差引起的不被权威认同;实用性判断不当的无效劳动;对科学原理的背离和对其有所突破是两回事;自欺的名利主义是最大的时间浪费等等。还有,如何结合实际和通过实践去利用直觉﹑灵感等大有学问;结合人类社会实际需要和现存的问题,以创新的态度利用物理规律﹑效应和科学发现,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不容低估。这些都只有在切身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有产生实效的体会。我们结合实践总结的方法,仅仅是一种启发实践的工具,它们不可能是创新方法的全部。读者不可把一己实践和研究归纳的发明创造方法,当作创新的固定模式。因为创新实践也包括对发明方法的创新,新方法随时会出现并正在使用于发明者的工作之中。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够让人们感到,发明创造的机会就在每一个人身边,时间的效率存储于你的脑海里,成功只有依靠你双手去实践,也就在科教兴国实践中感到了欣慰。

针对当前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需要,可以如下理解“四科教育”的内容,并认为时代发展离不开创新实践:

l         科学知识:应该是指被严密规范的科学实验和生产、生活实践反复证明的,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性成果。因此,它既包括写入书本的、科学的知识,也包括无法尽写于书,但行之有效的科学实践认知。

l         科学思想: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正确认识,(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此,它会在实践中体现为科学态度。

 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善于创造

l         科学方法:应该是指以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手段、途径,当然也会包括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l         科学精神:应是指坚持正确世界观,去追求真理所表现出的实际态度和实践勇气。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我们认为,发明创造是神圣的,但并不神秘;甚至认为发明创造是每一个人类成员的天性所在。任何心态良好和勤于实践的人,都有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几十年人生旅途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发明中的失败和失败中的发明只有一念之隔,用什么来衡量成败的标准就十分重要!是依据名利得失呢?还是根据去分析客观事物,看有无可再发展的路子将被我们揭示呢?是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需要有平淡名利的平常心。而良好的心态(或者是世界观)也只有在反复地实践中获得。我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是:1、自然生远心,何须登高台——为市场需求创新,为人民利益服务; 2、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具备责任心在创造发明中的作用;3、人间正道是沧桑,莫让此生空蹉跎——笑迎社会环境压力对发明的推动;4、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成功之父——切莫以名利得失作为成败标准; 5、“吃螃蟹”者造福天涯,“吃蜘蛛”者警示大家——人是要有点精神的;6、平平淡淡才是真,风雨勿扰平淡心 ——机缘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要使知识产权法规既成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利器,又成为创新劳动实践的参考标准。这方面的教育,更需要鼓励创新劳动的实践。由于笔者曾因工作需要,作过多年专利审查员,也想结合后来的发明实践和读者谈谈心。笔者更可以想见,如果读者有了一次发明尝试并开始无悔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事业之中时,定会更深切的体会。而且,即将实施的新专利法,立法宗旨从原来的“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为“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为创新工程中的实践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法律保障。

 

              三、在实践中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指导社会实践,使实践活动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在倡导积极实践的同时,培育自信心对创造能力有很好的哺育作用。发明创造是造福人类的神圣事业,但不是神秘的活动。恰恰相反,发明与创新是人类思维独有的实践成果。莫道发明景色远,亿万创新随可见,这是正反映了人们已经成为劳动主人的时代特点,也发映了创新思维伴随创新实践的社会工程——创新工程,必将逐步深入人心。强调实践的观点,绝不排斥对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探讨,而是更应该加强正确思维方法的研究,普及科学思想, 才能促进更有效的实践活动。

也许,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或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我们认为,这种区分主要与人们的普通劳动实践和创造性劳动实践形式相关联。在笔者看来,把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全地归为常规思维,对创新实践而言,有时会产生误解。事实上,常规思维方式的交叉是大量的:比如抽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的成分,也有非逻辑思维的成分。灵感﹑直觉一类综合性思维方法,既有形象思维也有抽象思维的形式。如果是把灵感一类及时记录下来,实践开去,密切结合客观现实及其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对创造性实践产生巨大的启示作用。相反,不少人灵感不少,而遗憾却也不少。因为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恰恰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创造性劳动指导意义更大一类问题,在不同发展领域会有不同,已有知识(包括思维方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刷新,从而才能有效的促进创新活动。因此,不断地将包括思维理论在内的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创新思维的方法,可能是最有利于创造发明活动的,也最容易对社会生产力做出贡献。什么思维方式更容易产生创造力的探讨,还是不如把思维作为人脑所特有的功能,表达在具体的实例和发明实践过程之中,更具体些。有关思维的观念,应该参见思维科学研究所的表述:“思维是在特定的物质结构(脑)中,以信息变化的方式对对象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和可表现为更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运动”。我们认为,不论那种思维,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人脑揭示客观对象发生﹑发展以及认识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笔者在有限实践中的体会,以及来自失败与成功的体验是:完全依靠灵感﹑顿悟、直觉、第六感觉等创新机遇还远远不够,尽管它们十分难得可贵。君不见,不少人有时见到那些已造福社会的新的发明,常叹曰自己也曾灵感﹑直觉到过,只可惜没有结合实用中的一个个实际问题实践下去。人们只知道某某发明的机遇性很强的故事,比如,知道日本辛吉老人久住海滩,常有灵感并发现了蚌误吞了沙石,从而发明了人造珍珠技术的故事,却未必知道他如何反复研制撬开蚌壳的工具,更没有去关注他逻辑严谨地一步步研究如何放入沙子,蚌才不会死。至于加了沙子的蚌的养殖技术,也是需要依据常规经验去继承与创新的。笔者之所以比较多地研究和表述发明的过程,是认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不断确立正确思维方法的唯一途径。我们也不赞成把创新和创造都归为“灵感”、“第六感觉”、“直觉”一类。因为处理不好,会引起思想的混乱。前些天的报纸上,介绍湖南洞口县的一个老师,痴信梦中灵感,竟利用一种配方毒杀了13人。可见脱离实际的玄学害人不浅。我们的观点是:1、“荒唐”妙思应在现实中着陆;2、“联想”理当去服务人类需要;3、“直觉”决离不开创新实践;4、“第六感觉”是实践感觉的有机结合;5、 抓住“灵感”并应及时写发明日记;6、要把常规(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就是说, 既要承认实践中的人们的“灵感”一类十分可贵,更要强调创造决离不开科学实践。

 

                   四、努力用科学实践战胜封建迷信

科学精神的实质在于实事求是﹑探索真理。而真理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要弘扬科学精神,就离不开科学实践的科教兴国战略;要反对迷信,更离不开不断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的力量在于普及。在科学思想的建设上,要战胜封建迷信﹑邪教胡说,必须把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因为,只有不断创新的科学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思维走出封闭的思路怪圈,解开思维的迷团,走出思路的歧途。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国民思想建设,和科教兴国﹑创新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都是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复兴和崛起。通过投身改革开放实践,来加强国民科学思想素质的建设,依然体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不仅创新思维和发明实践方法的研究与普及,可能对国民素质教育有益;弘扬科学精神,对投身社会实践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思维方式简单化,按照自以为是或从众心理的定势去理解知识,就容易走入思路怪圈。比较严重时,就难以反思实证和有所创新;只看明显特征,不看蕴含内容,以看到的表象当作事实的本质,不了解时间形式与空间形式统一地去分析事物的全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绝对化的认识问题,就很容易钻进牛角尖。轻则难以对社会有实在的实践贡献,重则也可能被封建迷信及邪教变种的花样演示所俘虏。如果思路麻絮缠绕,对事物的内在联系无法认识,现象原因不明,思维头绪繁多,思路杂乱如麻,即使在社会精神文明的保护下,未受到歪门邪道的盅惑,而要不断在自己熟悉或热爱的行业中有所创新和创造,对人类作出真实的贡献,也是比较困难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得不到弘扬,社会上就会假象和圈套横生,甚至假作真实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有时真想说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风雨勿扰平淡心。当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非不求进取,正如笔者常会和朋友讲的一句话:累脑别累心,与其随遇而安,不如随机遇而实践。

  实践是一种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原地团团转的过程。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从一个接一个实效的具体创新步骤中完成的。因此,与其过求完美措施计划,不如先干起来,在战胜失败﹑修正错误中逐步完善。一开始就有发大财打算的人,就不如第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功能后,再一步去研究产品成本结构而盈利,来得现实一些。费米关于删繁就简﹑厚积薄发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实践又是依据现实条件而展开的,获第十届青少年发明一等奖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只所以发明了“犁耙板”,与其熟悉农田耕作有关;发明泡沫拖鞋者,原是常年修鞋工,决非偶然。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而言,立足现实的专业化教育和努力培养通才综合能力的教育,恰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 

在发明与创新中,如何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参照知识产权法规(如专利法)中的要求来指导发明与创新活动,都十分重要。由于发明创造的社会实践属性,发明与创新绝不排斥群体合作。国外鼓励企业员工的提案制度,头脑风暴法和相互激励的开发小组,都为创新高潮起到过较大的推动作用。发明人学会与企业家合作,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经济利益,也事关创新工程的进度甚至成败。笔者就发明实践的社会属性,以科技经济学刍议为题,在“西部中国”网站(www.21westchina.com ),分别就技术创新方法;技术市场问题;产权建设;知识引进;技术选择;科技筹资评估系统;中间实验问题;项目开发;投资决策等方面分栏作过阐述。我们认为,创新实践应该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使科学实践尽快造福社会。也建议企业应对外引进项目和激励员工创新工作并重。总之,对于每一个想正视人生的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员——迈创新发明之步;也不要忘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走经济实施之路。

   只有不断学习(或者了解)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最终确立科学的精神和世界观。因此,可否这样理解:“用科学战胜迷信”的事业,是一个科教兴国中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国民科学思想文化建设的大事。有时我们想,全面地进行“四科”教育,不仅是为了彻底战胜某一个邪教,从根本上抵制海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复兴,为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建设,就谈不上科教兴国。“四科教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目标一致的,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信息时代的新世纪,创新实践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新的特点,对创新实践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创造能力教育的世纪。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发挥人的智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对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挑战面前,人类已经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只是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通过发明创造,才能取得突破。我国现行政策已经表明,只有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高度有效地推动现代化进程。可以预见,一个崇尚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实践的时尚即将形成,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已如灿烂朝阳,光明辉煌于世界东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3060.html

更多阅读

做一名开拓进取的员工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整理资料时,发现2008年3月在广州市勤天集团做演讲活动时,做的题为《做一名开拓进取的员工》,有的观点自己还是很认同的,当时我任集团公司建设事业总监,现记录在此。做一名开拓进取的员工(前言)略尊敬的王董事长、各位同事、各位领导:大

创新思维与实践论文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创新思维与实践论文(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的一种脑理活动,是人的大脑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或称系统工程,进一步讲是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对各种信息比现在最高级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处理过程。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

平凡中的发现创新作文 市场重在发现创富始于创新

对于想要在商界中谋财者而言,想要成功,不仅要有发现“市场”的眼光,而且更应懂得创新,有些人也许会觉得,是不是这样说未免有些夸张,其实不然,一点也不夸张,在商界的成功者中没有一个是墨守成规的,他们时常是在创新中发展,更在“发现”中进取,

关于信守承诺的作文 解植春:勇于创新 信守承诺

   光大证券总裁解植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首批创新试点证券公司的产生,是监管部门推动证券市场创新发展及繁荣的重要举措,成为首批创新试点证券公司的同时,将对光大证券的发展产生进一步助推作用。与此同时,他代表光大证券向

声明:《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勇于创新 善于创造》为网友没完没了的后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