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注信息化的媒体人士来说,ERP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关于企业管理的软件。2000年前后,ERP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渐渐流行开来。与此同时,ERP的高失败率也 是业内公开的秘密。2002年,来自国外众多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全球ERP实施失败率一直高达70%以上,约有50%的项目半途而废。虽然历经几年的实践努力,但这种失败率仍然维持在高位状态。这种全球通病在中国变得更明显,甚至坊间一度流传“ERP 100%的失败率”和“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等悲观说法。一些ERP项目失败引发的官司更是闹得沸沸扬扬。
7月22日,中华数据传媒网在北京主办了一场“开源ERP的红旗能扛多久”的细分行业高层论坛。开源ERP的理念和商业模式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
传统ERP的是是非非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ERP的高失败率呢?北京恩信科技公司总裁刘有涛认为:首先,软件服务供应商本身存在问题。在当时的卖方市场情况下,软件厂商通常是锁定客户,提出不菲的产品报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费用使客户不堪重负;软件厂商对ERP的软件功能过分渲染,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实际情况;另外还存在后续维护不到位或者一锤子买卖等因素。
其次,客户本身也存在问题。由于对ERP产品不了解,通常对软件产品寄予过高的期望;而企业自身也准备不足,管理不到位,素质不高,难以真正把ERP软件这个工具用好。
同时,不同软件厂商所开发的ERP产品没有统一的平台标准,相互之间不能兼容,客户在上了某一厂商的产品之后,如果对前一厂商的产品不满,则会由于巨大的投入而不能更换新的更适合自己的ERP产品。
此外,那些外来软件还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种高失败率让许多企业管理者左右为难——搞信息化,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但许多企业管理者同时都明白,信息化是企业的必由之路,不搞肯定不行。因此有人将此形容为“IT的泥潭”和“企业的噩梦”。原本双赢的信息化项目,到头来落下了双输的残局。
为什么看起来很美的事情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呢?
刘有涛与美国寰通公司北京市场部经理赵子哲认为,ERP的失败,根源在于这些软件开发商试图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优化和完善工业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形态,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形态正在急剧向信息时代演进。由于人们把ERP不恰当地赋予了所谓“提升企业管理理念,变革企业管理手段”等虚无的东西,让ERP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事实上,目前许多ERP项目的确是试图规范和优化客户的精确管理,并期望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但结果反而固化了客户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束缚了企业组织的演进。
赵子哲认为,ERP只是管理工具,是固化的东西,而企业的管理是动态的。ERP应当适应企业的要求,而不是企业适应软件的需要。否则,这种模式下的ERP没有出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ERP厂商开始反思失败的教训。从2006年开始,平台化与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核心话题,开源、SAAS、SOA等成为圈内人挂在嘴边的流行语。一方面,在线应用与SAAS应用得到了拓展。以服务提供软件的方式对企业而言已经越来越有诱惑力了,因为它承诺了更低的维护与运行成本。2006年,在线应用与SAAS应用得到了初步发展,而在2007年,这种应用方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另一方面,ERP厂商不遗余力的推动以SOA平台为基础的生态链。但是SOA的实现并不是某一家厂商的事情,需要更多的厂商参与,在统一的SOA框架下重新整理自己的产品,围绕SOA建立起一条新的产业链。
刘有涛认为,差异性是企业生存的砝码。在日渐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每个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都有其独到之处,正所谓80%的共性+20%的差异性,企业赖以生存的也正是这20%的差异性。有了差异性,企业才能够战胜竞争对手,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差异性又成了企业信息化的最大难点,使企业信息化改造无法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给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目前ERP厂商开始关注平台化建设的根源。
用开源解决ERP的症结
在做开源ERP之前,一直有个疑惑困扰着刘有涛:“过去,每次接到客户的订单,大家都做得十分用工、卖力,结果客户一验收经常说不合格,有时候不但余款收不回来,还面临用户索赔的尴尬境地。”
在刘有涛看来,传统ERP的模式越来越难做了。为了破解自己的困惑,也为了能在技术上进一步突破,2001年至2003年期间,刘有涛作为访问学者,开始在北美学习和工作。本想在技术上寻求突破的他,在国外却意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软件开发模式——开源。
对开源软件,刘有涛当初和许多人一样并不看好,也存在着很多的疑虑。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实例和对开源软件认识的不断加深,刘有涛不仅越来越发现开源软件的巨大魅力,也让他慢慢解开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作为中国首家开源ERP提供商,恩信科技先免费为企业提供解决80%共性需求的信息化管理框架,再对企业二次开发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自主地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成为适用于每个企业的ERP。
据刘有涛介绍,恩信科技的开源ERP是基于INTERNET采用B/S结构 (运行在互联网上)的ERP,不但拥有人所共知的B/S结构软件的优点,适用于及时、同步采集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商业信息,更完全没有了众多由C/S结构(运行在局域网上)修改过来的ERP的缺陷。
通过免费下载,用户可以得到免费的软件产品及所有业务程序源代码并可永久使用。让用户立即节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购买或开发费用。这种社会公益性效应是十分显著的。
刘有涛说,开源ERP为广大的用户或用户指定的开发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们可在“恩信科技开源ERP”基础上为客户进行二次定制开发,高效率建设完全成功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开源就是为客户带来实惠,为软件工程师和中小型软件公司提供赢利的技术平台。
究竟什么是开源呢?博客网产经中心主编谷龙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出了他对开源的理解:其实最早的开源软件都是因为那些大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做不下去了,在无奈的状态下,只能开放源代码,向社会公开求助,比如SUN等公司的一些软件就是这样开发的。
赵子哲认为,开源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大的ERP厂商,还是像恩信这样小的ERP厂商。只是每一家ERP厂商进入开源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可能是开着宝马来开源,有的是开捷达来开源”。
开源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年过去了,恩信科技开源ERP仍然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开放源代码,免费使用的管理软件,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让人敬重。
据介绍,目前,恩信科技的网站日访问量为5000人次,下载量和在线使用都是超过2000独立IP,估计用户数已经突破10万家。其最新的V6.0版本增加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功能,能充分利用B/S结构软件的优越性,与公司的网站相连接,可以完成自动建站,网络发布公司或商品信息等功能。刘有涛说,恩信一年内已经有了近39万下载用户,目前已经有8家加盟商,而这8家加盟商已经为30多家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谷龙十分认可恩信做开源的思路,在他看来开源的确是一个很难得的成长机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为开源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目前的ERP商业模式应当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模式,也就是把卖产品变成卖服务的商业模式。在早些年,中国卖软件是不值钱的,基本上都是把软件附着在硬件上来进行销售,“软件即服务”的思想并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目前开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也不容忽视。谷龙认为,由于做开源,没法卖产品,也就不会有产品销售收入。公司怎么生存,又如何来赢利,这些是需要恩信公司重点考虑解决的生存问题。否则恩信的开源ERP的大旗能够坚持多久是令人担忧的。如果能够选择一个好的商务模式,恩信的开源ERP是会非常有前景的。这就需要恩信发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既不要把自己做成一个产品公司,也不要把自己做成一个纯粹的服务公司。
虽然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赢利模式,但刘有涛坚定地认为,只要做开源就会有客户,因为有客户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钱赚。他认为ERP软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户需求的工艺性的满足。只要抓住ERP作为工具的特性,把产品做专做精,给企业免费提供这种平台性的通用软件之后,企业一定会有个性化需求。然后恩信科技提供技术支持,再通过加盟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蕴含有恩信发展的机会。
背景链接:
SAAS概念
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软件厂商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也提供软件的离线操作和本地数据存储,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购的软件和服务。
SOA概念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IT 体系结构样式,支持将公司的业务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业务任务进行集成,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这个网络可能完全包含在公司总部内,也可能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的技术,通过对来自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的服务进行组合,用户感觉似乎这些服务就安装在本地桌面上一样。需要时,这些服务可以将自己组装为按需应用程序——即相互连接的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结合以完成特定业务任务,使公司业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求(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人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