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财经出版让我们见证了一轮完整的景气由上升而破灭的过程,以非常典型的方式复制了教科书中所讲的商业景气循环。本文试图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对这一轮的景气循环做一个简要的评价。
在这一轮循环之前,财经出版属于相对专业的出版领域,主要的市场份额掌握在背靠中央部委的专业出版社手中,少数大学出版社在这一领域中通过教材开发也积累了市场资源。也就是说,部委垄断模式和教材开发模式是市场中的主流。例如,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材招标是近来来相对活跃的市场细分。
这一轮景气循环的特点是大众财经市场的勃然兴起,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商业模式纷纷上场,争奇斗艳。市场的急剧升温吸引了大量对财经出版感兴趣的出版人,从而为一度相当乏味的专业出版增添了活力。同时,竞争和景气的转移迫使商业模式呈现转移和分化的趋势,这一趋势至今仍在发展中。我们大致可以根据景气循环的行程将财经出版商业模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爆发式上升阶段,大致相当于2001年下半年到2002年底。主力狂飙突进,竞争者来不及反应。老牌的专业社往往未能做出反应,难以将自己在这一领域中的积累转化为市场价值,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引导市场是会出现时的典型现象。领先的商业模式的特点是迅速投放资源(主要是引进版管理类选题),动员媒体和管理顾问形成社会性话题,在渠道方面则是由二渠道做出高效的联动,影响新华书店,新型经销商开始出现。产品是这一阶段关心的重点,代表性的模式是大量购进版权,甚至出现垄断优质版权的现象。凡是在版权购买方面积累渠道和经验的出版社呈现良好势头。版权市场急剧升温。
第二阶段是狂热化阶段,大致相当于2003年至2004年下半年。新华书店开始发力,对财经书采取了扩大店面展示和采购支持(开始极力搜索经管书,不加区别地进货,主要追求品种)的政策。一些新的经销商站稳脚跟。由于许多出版单位介入竞争,特别是老牌社开始介入和综合巨型出版社转舵,产品上市速度大大加快。这一阶段的主流模式是深耕市场,争夺占领店面(店面和展示空间仍在持续扩大),重视市场信息。由于媒体和二渠道销售动员的边际效力开始减弱,第一批成功者看到了陷入困难的危险,暗含转型动机。竞争市场上开始出现以本土培训和咨询为导向的成功出版模式,充分利用店面的支持和培训市场的升温。团购、直销和图书馆装备成为支撑市场的救命稻草,本土财经成为产品方面的话题。在上游产品下泄和终端渠道不畅的压力下,一批二渠道经销商陷入困境。
第三阶段是萧条阶段,从2004年下半年至今仍未结束。书店开始拒绝和挑选品种,传统专业大社再受青睐,形形色色的让利于经销商的方式流行起来。几乎不再有能够号令市场的产品和话题。财经出版呈现大规模转型,早期的主力将渠道的能力作为自己的市场优势,从财经专业出版扩展到畅销书。主流的模式是千方百计稳住经销商的关系,为寻找出路创造条件。选题心态趋向保守,翻新旧著或经典名著成为时尚。大多数出版单位被迫收缩产品,消化沉没成本,人事震荡频传,版权市场显著降温。由于渠道的收缩,财经出版出现了回归教育出版和面向直销的出版市场的趋势,具体的作法则根据自身初始条件而呈现不同。
在第一阶段,商业模式着重于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在第二阶段,商业模式达到创新高潮,产品频频创新,由于渠道的问题开始变得突出,渠道创新也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渠道,因为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这一轮景气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产品创新空前丰富,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营销手段的应用和组织部门的建设也收获很大。最为重要的也许是商业智慧的积累,因为财经出版成为了一种相对复杂的业务。单品投资额大幅度上升,市场配合的复杂度也大幅度提高,涉及编辑、营销和发行的配合,从选题、版权谈判到经销商谈判和市场推动,各个环节变得高度专业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代图书商业模式的形成和成熟。
这一轮景气没能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呢?出版人才的激励和团队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供应链的优化问题也是下一轮景气的隐忧,主要是渠道和供应商的配合至今看不出应当如何走向才能实现合理。这两个问题将是这一出版类别吸引业外投资的一个主要的障碍。目前市场上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后面一个问题,但大众财经出版却必须解决渠道和上游的协调。
出版市场的培养将会是下一阶段产业各方关心和议论较多的问题,出版商在这方面拥有主动性。面对竭泽而渔所造成的困难,如何培育自己的读者,如何培育自己的产品市场,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财经出版商们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