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伊拉克战争……许多突发悲剧让人扼腕,我们发现自己经受危机的能力是如此羸弱,据调查,仅仅北京地区因为SARS倒闭的培训咨询公司就占据了行业的50%以上。虽然WTO深入、中国申奥成功等利好因素,GDP增长仍然在8%以上,但是生存的千钧压力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今年2月,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的两次大型春季招聘会,10万人求1万职位,就业寒流触目心惊。企业倒闭、个人失业,要发展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为什么在这样充满机会的社会里,"生存"如此之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开始讨论企业永续经营、长盛不衰的话题,大家发现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关键是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方式,也就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优于同行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能力存在于独特的内外环境,别人无法模仿,即使一定要生硬移植,也是四不象,发挥不了原有功效。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就不得不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国外优秀的企业进入中国,激发的是内外交困的市场混战,那么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哪里,这几年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也兴起了对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企业面临的危机无处不在,如果说天灾无法预计,摊上了只有自认倒霉,我们得看到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环境还很不成熟,社会资源分配方式还很不公平,险滩潜流到处都是。不久前,温州举办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年会",会上一位民营企业家尖锐地提出:"民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贷款、融资等方面寻求再发展处处受制于人,许多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反而处处如鱼得水,甚至外资企业的待遇都比民营企业高。"在不成熟的外部环境中生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很羡慕海尔,因为海尔是民族品牌唯一进入世界100强的,OEC、斜坡球理论、市场链……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模式。这几年国内企业对海尔的学习,催生了企业家对草莽英雄回归正规军的理性思考。不过,我们始终认为,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一种解法一定能够解所有问题吗?海尔的管理模式一定能够建立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吗?不是,学习海尔,关键是学习海尔"与狼共舞"的勇气和执着,学习海尔孕育核心竞争力的前瞻性。东施效颦毕竟还是东施啊。
许多企业都希望自己长大,所以去年范棣先生写的《长大》很畅销,企业大了,一定所向披靡吗?尽管几年来诸如惠普兼并康柏的重组之风盛行,但是不是所有企业的未来都要成为庞然大物才能一劳永逸。波音是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商,它也拥有上千家零配件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都很小,却活得很滋润,以波音的实力,完全可以将零配件生产纳为己出,对供应商而言,能够生产出波音飞机的零配件,完全应该索求更多,结果是双方都没有越雷池一步。波音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源整合能力,供应商拥有的则是精细生产能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你的核心能力只能维持你在一定的领域生存和发展,跨出去了,原有的领先优势就没有后力推动了。远古时代,恐龙没有生存下来,一些不起眼的小生命却保留了下来。鲸鱼够大了吧,但是它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很大,海龟虽小,但是对环境要求不高,生存起来反而很容易。所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态之路是多元化的。就像一片森林,实现生态平衡的前提是,大小生物都得存在与和谐。
企业大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大小"赋予了更多虚荣的成分,我们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并且是生存得很美满的生存方式。如同个人在社会中的历练,首先是生存下来,你赖以生存的资本则是--万人挤过独木桥,你仍然在桥上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