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铭:泛策划论与新型传播学求是者



[写在前面]

  生命是个渐渐疲劳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流失的岁月会让一个人的容颜苍老,却无法令他的思想褪色。在宇宙演化的亿万光年中,人类不过是短得不能再短的一个瞬间。有的人奔波官场左右逢源,到头来却是门庭冷落;有的人轰轰烈烈一世,到头来仍然寂寞潦倒;有的人终其一生崇拜利润,到头来却落得个子不如父,死不瞑目。最后,当曲终人散,当生命的坚固被岁月轻而易举击得粉碎,还有什么可以让心灵永恒?只有过程与梦想。

——摘自刘海铭的小说《归零》

  刘海铭:泛策划论与新型传播学求是者

 

张维均 杨永利 庭.巴特尔 联合采写

  [人物档案]

  资深传媒人,国际职业培训师,注册策划师。中国十大企业策划专家。中国策划协会顾问、会员,中国城市经营专家团成员。

  泛策划论传播学者,网络传播学理论研究学者。新蒙商概念孵化者之一,新蒙餐运动倡导者,中国第九大菜系概念孵化者。擅长市场开拓与新闻效应策划,企业低成本品牌传播。多家中小企业和市县高级策略顾问。兼任内蒙古北方药都总策划、内蒙古德邦石化总策划、内蒙古文化艺术商会副理事长、内蒙古蒙古族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内蒙古天天蒙健科技公司策划总监等社会职务。现任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策划网策划总监。

  作为传媒人,还是策划人,刘海铭无疑还不是成功的,但绝对是有所建树的。采访这样一位传媒前辈,最大的问题是要突破心理障碍。采访前,记者反复看了他的部分获奖作品和研究成果,反复修改采访笔记,担心哪句多余的话,被他取笑。

  逼迫.债务人

  2008年2月16星期六,刘海铭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老实话,对于这次采访,记者心里一点底儿没有,甚至担心站在他面前是不是能把采访提纲“念”出来。

  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目光深邃,这是刘海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刘海铭的心态极好,他谦逊、平和、憨厚、认真、宽容,既像修养深厚的谦谦君子,又有几分乡村大哥的纯朴和粗鲁。这让记者抛缺了先前的顾虑,采访变得异常顺利,几乎没有问到条条框框的问题。

  采访的话题是从他的一篇文章《没有一种经历是多余的》谈起,自然谈到了他的成长经历。

  记者:看您的文章,您说您的成功是逼出来的,是这样吗?

  刘海铭:我从来不敢以成功自居,我倒是很习惯自称为半瓶子。所以我的网名一直用半瓶子。  但除了走向成功之路,我恐怕没有别的选择。

  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一个小山村,守着几亩地,家里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逐年提高的学费,让本来就没有半点积蓄的九口之家(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更加喘不过气来。为了给我们姐弟凑学费,父母向村里人张遍了口,向亲戚朋友借遍了钱。到后来,为了凑学费,父母经常吵架,因为已经无法在村里边借到钱了,大家开始躲避父母,亲戚朋友更别提了,有的干脆不敢来往。父亲便开始四处贷款,信用社贷,高利贷也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学的时候我便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从初中开始,我便学着做校园生意,捣腾的卖一些小饰品、纸张文具、牙膏等日用品等等,特别是上高中以后,每个假期都会去山西省大同市干建筑小工。虽然挣不了大钱,但是赚得钱也勉强够平时在校园内的开销了。

  这些小打小闹的所谓经历,也算是后来我弃学从商的引诱吧!

  记者:听说您从过商,而且很传奇。那是什么时候?

  刘海铭:上大学的时候。被一位大款慧眼识中,在其支助下,我便和朋友一起创办了电子公司。公司业绩不正常攀升,一年获利八十多万,资助贫困小学三十万,吸引下岗工人28名,被公司所在地区电视台专题报道30分,纸媒新闻宣传稿件7篇。不过大学毕业当年,因为经营战略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公司破产,我个人欠债一十四万。

  记者:可以问您一个与采访主题没关系的问题吗?您欠的债什么时候还清的?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负债十四万,这应该是天文数字了!

  刘海铭:是的,当时确实觉得是天文数字。在2000年已经把债全部还清了,还清了债,生活又回到了刚毕业那时候的窘迫。

  公司倒闭后,曾经一路南下避债。流窜大同,深圳,广州,乌鲁木齐,济南等地,干过杂工,睡过澡堂,当过经理,办过杂志,开过面包厂。可以说,徒步游过名山,只身旅居大川,饿着肚皮写过浪漫主义诗篇,厚着脸皮访过各地名流巨贾,穷困潦倒时差点在山西省龙海寺剃度当了和尚。

  情书.记者缘

 刘海铭:泛策划论与新型传播学求是者
  记者:那记者呢?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记者的呢?是在“逃”到了南方以后吗?

  刘海铭:不是,我做记者要比真正从商早。也是在大学期间,开始兼职做记者。

  我从小喜欢文学,也偏爱文科类的书籍。高中三年时间内,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文科类书籍,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夸赞并被当作范文,后来班里早熟的男同学经常找我帮他们代写情书,当然我得到好处才给写,例如吃个早点什么的。 (说到这里,刘海铭自己笑了起来,记者也忍不住笑了出来,气氛活跃了很多)

  不过,写得多了,也会“出事”。后来,我帮同学给班里一位女生写情书,以散文诗的格式与笔调,写完后,还没有来得及落款,居然就被同样喜欢文学的同桌魏学峰给当作文学作品寄到了报社。一个多月后,学校收发室收到一份省级一家职业教育报的样报,上面就是我那封情书,不过改了名字叫《霞儿,我爱你》,还有七元钱的稿费。全校师生给我对号入了座,羞得我两个星期不敢上课。

  平静后,我一看,写这个还能挣钱,而且这比做小买卖挣得还多,于是从此以后,我开始创作,后来不断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其中现代自由体诗歌《农民的日子》还获得了“全国校园文学拔萃”一等奖,被收入由中国著名诗人刘国正题写书名,由著名教育学家鲍廷毅教授主编的同名诗集。

  考上大学后,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通读了除了英语之外的所有课本。然后在一家没有国内统一刊号的小报社谋到了一份兼职记者的业务。

  当了兼职记者的第一周便采写出一篇长达4000字的通讯,因为当时对新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很弱,文学性和故事性极浓,标题定为《城市中的边缘人边缘的城市人》,其中主要透视了生活在城市中一些无正当营生的三种生存状态的人,一为不断为这个城市创造财富与价值却总是被忽略与欺骗的农民工,二是一些不断被大学滋养被父母惯养的由于总是高估自己,看不上一些具体的活计而难融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三是城市中一些专靠吃房租的整日游手好闲的经常聚在一起打架赌博的“新城市地主”。可能这篇文章里凝聚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和思绪,有失落,有无奈,有怨恨,有轻视,也有忧患,可能与主编产生了共鸣,在主编的指导下,进行二次采访后,主编为该文写了六百多字的编后语,发表在周六出版的《生活导刊》上,并且在头版进行了导读。文章见报后,我得到了报社编采部门的重视与尊重。那一个多月,大大小小发表了文章46篇,挣了663.7元。

  这算是交给自己传媒生涯的第一份答卷吧!自己还算满意,便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从商也好,还是去南方“逃难”也好,都没有放弃过写作。

  报业.传媒人

  记者:看您的文章,您是2000年6月份回到内蒙古一家报社的,您在加入报社之后还在做生意吗?

  刘海铭:没有。2000年初,把欠债全部还清以后,因为在外面飘泊得久了,很想念家乡,所以决定回来。回来以后,确实也想过做生意,当时是无债一身轻,静下心来重新规划了人生,觉得自己还是更喜欢写作带来的乐趣。   在2000年6月28日加入内蒙古一家经济类媒体后,一周时间采写8篇深度报道,两周转正,一个月当上头版编辑,三个月任命为编辑中心副主任,一年后兼任采访中心副主任,又一年后任编委兼采访中心主任。之后几年分别独立主编过《大众特刊》,《经济周刊》,并且多次全案策划过一年一度的《新年特刊》。2006年策划的48版《新年特刊》及之后的《世界杯特刊》,从内容、形式、参与人员思想观念上都有了一定突破,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记者;可以说,您做得相当成功,但是您为什么会放弃记者而转向策划培训呢?

  刘海铭:首先,要讲一点,我并没有放弃记者,我做得还是一个记者做的事情,只不过从2001年涉足策划业以后,我由传统型记者转型成为策划型记者,也就是说,从普遍意义的记者转向了真正的传媒人。记者是一个职业符号,而传媒人是传媒事业的践行者。这是与南方媒体和国外媒体的接轨。正如国内许多传媒专家评价内蒙古媒介市场落后时所言,内蒙古媒体不缺记者,只缺传媒人或者传媒职业经理人一样。我个人对内蒙古媒体的评价是内蒙古传统媒体简直太传统了。

  记者:是心态和观念的转变吗?

  刘海铭:心态和观念都要转变过来,但是不只是心态或者观念的问题。而是一种模式的改变。传媒模式的改变,整个传媒格局的变革,也是思维模式的变革。

  记者:您理解的传媒是什么概念?

  刘海铭:最简单的理解是传播的媒介!媒介是什么?它只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大家需要知道的信息,或者发布一些需要别人知道的信息。也就是说,媒介的作用是用来传播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如何使用?一样的工具,不一样的思维,工具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也不会一样的。比如新闻采访,一样的线索,一样的选题,有人写出来登在报纸某个位置,几天后,甚至第二天便被人们忘记了这条新闻,但是也有人把这条新闻加工后,吸引了公众眼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成为很长时间内人们讨论的焦点。

  这不仅仅是“漏”新闻问题,这是操作新闻的态度、角度不同,引起人们对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理解和把握不同而产生的结果。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刘海铭:与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是思维!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所以,我们急需建立新的传媒模式,新的传播学思想,并用新的理论结构来支持这种模式,最重要的是调整传统运行机制,打破传统思维格局,用新的业务模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应用新的业务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记者转型和媒体转型也就是必然的了。

  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

  记者;每位记者都会转型吗?

  刘海铭:是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转型是必然的。只不过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转型的程度或者说转型后的定位是不同的。

策划.培训师

  记者:您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是策划培训吗?

  刘海铭:策划培训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定位。我的定位是要做大传媒人,传播思想,通过传播思想来促进传媒模式的改变和传媒格局的变革。也就是说要在采访中策划,在策划中沟通,在沟通中培训,在培训中传播。

  我刚才提到的传媒的作用,传播的工具。其实策划的本原是传播,策划的使命也是传播,策划实质上是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包括策划团队内部思想的传播,执行团队内部思想的传播,受众与介质对策划意图的传播。

  记者;您说的“执行团队”是什么?是企业吗?我看到您很多案例是针对企业的。

  刘海铭:这个比较广泛,不过我最近几年研究的重点是民营

  企业文化与新型传播学的结合,也可以算作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吧。

  从2001涉足策划开始,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践行的商业模式可简化为“策划+培训+传播”,即以策划培训为基础,以智业顾问为传播手段,通过咨询和项目执行来实现共赢。我的努力方向是为采访报道过、策划与培训过的企业提供“永续经营”、“无限机制”的不竭动力,提供为品牌传播的生命激素,提供企业员工超越本我的架构和创造的力量之源。

  记者;对企业文化的传播有如此的理解,这与您初次创业惨败以及后来从商成功还债的经历有关吗?

  刘海铭:有一定的关系。我认为想成功,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从南下“逃难”开始,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失败。在“逃难”这几年,我也在不少企业工作过,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有很多发现。而且2000年回到内蒙古,特别是加入内蒙古报界后,针对企业做过不少报道,曾经在一年内采访一百多位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发现民企在企业文化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因为不少民企是在国有企业转制的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先天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度剖析和问题的揭示,容易形成目光短浅的通病。因此,他们需要谋略,需要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  记者:老实说,有点没有完全理解,您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刘海铭:例如,民营企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后,也即企业进入价值增值阶段,人员由十几个人变成了200-300人,老板一人或夫妻二人已经无暇顾及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了,有远见的老板都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制度化运行的公司,自己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集中做一些该做的“大事”。此时的公司必须或意欲步入制度化管理阶段。

  虽然制度化一度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代名词。但很多民营企业家不能正确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制度化就是数字化、表单化、程式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起因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了脱节,而必须通过制度是来矫正和规范人的行为。在制度化进程中,组织架构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与协调,但是组织架构的功能有没有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和功能,那就另当别论了。

  制度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举措就可一举达到制度化目的,不只是个梦想,还将会掉进到中小企业的制度化陷阱之中,根源就在于他们常常忽视了管理的作用,离开了管理的基本规律。当一个企业引进绩效考核体系后,从铁板一块的工资机制向绩效工资过渡。问题本身在于,群体思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是老板一厢情愿。尽管用管理手段解决管理问题,要比表面制度化前进一大步,但是对管理活动本质的忽视却是中小企业家常犯的错误。管理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能够密切注视着企业运营中的一切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决策确保企业在一个期望的轨道上运作。

  打造一个制度化运作的企业的结果,必然会形成所有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有条不紊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企业在制度化中稳定发展。在这时,任何形形色色的“借口”将在制度和责任面前变得苍白。没有任何借口将成为高执行力企业最终表现结果。然而,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运用管理方法逐步打造。理论上如此,但许多公司所谓的制度化,如同任何在公司掀起高潮的活动一样,大多是一阵风而已。因此,我深刻体会到,管理也好、策划也好,执行也好,关键在于传播效果,也可以理解为沟通程度,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其间,专项培训或深度汇谈极其重要。

  网络.新模式

  记者:听说您现在工作的网络媒体正在做一些改革,你在这里面是如何实践您的理论的?

  刘海铭:我在这次改革中是处于从属位置的,我们成立了一个内容架构小组,最近正在全面部署年度工作,将有一些改革性的措施,比如对网站访问群体定位、评分机制、频道规划、项目孵化、品牌传播等都要有一些动作。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纸媒贬值论”、“纸媒边缘论”甚至“纸媒灭亡论”等种种消极言论在业界流传很多。这个是您从纸媒到网媒的原因吗?是因为害怕被淘汰吗?

  刘海铭:不是这样子的。我个人认为,网媒与纸媒是可以联手的,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代表了无国界,有一种“无处不在又无法触摸”的感觉,对纸媒体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纸媒体的优势依然很明显,纸媒的直观性和方便性、纸媒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纸媒的研阅性等,这恰恰是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内蒙古一位媒体的老总曾经在公开讲座上大力鼓吹纸媒灭亡论,我个人是不敢苟同的。一纸在手,可无须借助其他任何工具、不受场地的限制来获取新闻。而广播、电视、手机报以及网络媒体等都要有个终端。新兴的类纸介质电子书、电子报也需要借助阅读器,成本很高,不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没有办法像书籍那样随意翻阅,而且长时间阅读视觉会不舒服,普通老百姓接受它有待时日。我认为这些新兴媒体的生命力无法与报纸相提并论,只是繁荣了传播介质的存在形式,无论从经济性上还是从方便性上不具备取代报纸的能力。

  记者:您一直是在传统媒体工作,从纸媒到新型网媒的过渡,您会有不适应吗?

  刘海铭:对我个人而言,从纸媒到新型网媒,是我自身践行新传媒理论的一个过程,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策划离不开传播,传播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即网络传播学时代,我要早介入,早实践。我从多年前的一个实习记者,跌跌撞撞到了今天,混到策划界,试水培训界,涉足管理界,不论如何延展,始终未敢离开传媒行业半步,而且倍感新时代必须运用新传播手段,必须娴熟新传媒规律和特性。几年来我在纸媒工作期间共获得大大小小各类新闻作品奖和个人其他奖项近30项。尽管对纸媒的采、写、编、排和主题、选题策划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非常清醒,对新媒体或泛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本质,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我还处于幼稚阶段,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媒人还有巨大差距。

  我有一种预感,在高度信息化、在传播渠道高度畅通的年代,记者究竟改如何走,如何突破,如何超越自身,如何超越时空,即将或已经成为一个课题,摆在了所有传媒人面前。

  记者:您是2007年度到网络媒体的吧,您在网络媒体工作这近一年来,一定有很多收获吧!  刘海铭:是的,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是,永远向外看,做大家以前顾不上做的、没有做过的、不愿意做的。这就是我的为人处世特点。向外看,可以开辟新路;向外看,可以避免争斗。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在相关领导的启发和指点下,策划了《崛起内蒙古-内蒙古已成中国投资热土》,《崛起内蒙古-现象与效应》大型组团式报道26篇,进行了彰显内蒙古民族特色和本土经济文化生活的蒙系列活动的策划和蒙系列频道群的思索和初步架构,例如策划振兴蒙医药发展论坛、新蒙餐运动-打造中国第九大菜系产业发展论坛、参与蒙商文化理论研究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崛起内蒙古系列报道得到了区内外多家纸媒和网媒的转载,得到了自治区高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优秀宣传作品奖荣誉。近期,在两会期间,又策划推出《生态文明内蒙古.大型反思性系列述评》。

  并在研究、探究网络媒体业务模式的过程中,理解并厘清了网络媒体必须多元化合作发展、网络媒体的运营特性和运营本质是外向性经济模式的理论根据。研究并归纳了网态深度报道业务模式体系和报道理论,并亲自带领骨干人员进行多次实战演练。

  这个阶段,我本人得到了迅速提升,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战能力上。随后一气呵成“网态深度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专题”,“网络媒体的会议报道模式以系列述评开道、精致专题压阵、动态消息助威”等实用理论和执行模式。内蒙古自治区两会报道的宣传格局就是按照这一模式具体操作的。

  求索.泛策划

  记者:那您的意思是,是想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改变传统传媒运营模式的格局吗?

  刘海铭:这可能是我一相情愿的追求吧!不求改变,只求改进,特别是进行自身的思维体系的改进,再通过具体实践完成理论的升华,但愿对传统传媒运营模式格局的改进有所启发和帮助。

  记者:这个格局和您努力要做大传媒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太理解,您在多处发表文章强调的大传媒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海铭:一个格局的改变或转变,并不是要用强迫的手法去干涉能办到的,也不是说仅仅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改变的。改变格局是需要改变整个业内的人对传媒的认识,对自身的重新定位开始的。

  我在前面的谈话也提到过,要完成一系列的转变,心态和观念要转变过来,思维模式要转变过来,最终业务模式要转变过来,

  这样才能达到改变一种格局的目的,从而形成新的传媒格局!  记者要重新定位,要二次规划,这个过程,既是要成为传媒人必需要经历的转型,又是不断推动传媒变革的一种动力。从记者到新闻人,从新闻人到传媒人,从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人到我强调的大传媒人,就是传播人。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来说,这叫“与时俱进”。你不能与时俱进,那你就会被淘汰。

  这个过程是必然的,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问题是现在很多传媒人,特别是一些久居媒体高层的所谓传媒人。或许已经意识到这点了,意识到转化思维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要从传统的传媒人向传播人来转换。确实也在尽力去转换角色,使自己不被淘汰,使自己还能在这个行业里继续为大家更好的服务。但是很多习惯影响着他,最重要的是思维模式,影响着他的判断,影响着他的决断,以至于影响到整个传媒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有人提出并肯定草根记者的概念吗,因为新传媒时代的从业主体已经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这个行当了,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模式已经极其多元化甚至边缘化了,让我下定义的话,我觉得这个时代是个泛传播时代,所有的人都是传播人。

  记者:这个和您提出的泛策划论有怎样的联系?或者说泛策划论对社会和策划传播业的进步有什么意义?

  刘海铭: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但是可以统一在一起回答。

  简单举例来说,比如投资的目的是什么?获得回报,收到效益。无论在哪方面,经济或者社会影响等等,都是要收到回报的。那么要想完成某项目的投资,获得回报,需要什么?智力和资本,这是投资必备的条件。

  资本,它是客观存在的,智力则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东西。但是,一项投资如果不加以智力投资,那么这资本也就发挥不出它应有的能量。这个智力投资就是策划和传播,当然如果说只有好的策划而没有资本,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也就是说,策划是一种智力投资,是宣传的一种手法,是为了获得回报,而采用的一种符合法律道德规范,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符合行业规则的一种方式。这是任何策划理论的共性,泛策划论也一样,首先它也具备这样的共性。

  但是泛策划论更侧重于对人的策划,对人性商标的策划,对人的思想的策划,对人的思维方式的策划,对人的自身影响力的策划。最终目的是让策划走下神坛,让人人成为策划人,人人成为有意识的传播和策划主体。

  因为决定事物向前发展的,是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方式,同时阻碍行业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还是人的思想,人的思维方式。所以说,如果不去策划改变人的思维模式,那么,再完美的方案也很难执行和实现,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去促进行业或者社会的某种进程的向前推进。同时,变革了人的思维,打破了常规,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策划执行方案,也才有可能促进价值再造和价值增值,从而推动策划传播业的发展。这或许就是泛策划论与打造传媒新格局的关系之一。对新时代经济社会的进步而言,离开策划与传播已经不再可能,这也正是中央大力提倡和支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记者: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对吗?

  刘海铭:凡事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宏观的,微观的,能被人感知的,还有不易被察觉的,都存在着联系。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质变,才是我们看到的最终的关系或者说是结果。

  任何理论都是为这种结果来服务的,也就是说我的理论只是用来促进量变发展的,或许某一天加了他人的理论,支持的、反对的,都可能发生质变。

  理论.实战来

  记者:有没有担心过,您的理论会很快淘汰?您会被超越,甚至于会被淘汰?

  刘海铭:怎么说呢?应该说所有的理论都有会被淘汰的一天,但是这些理论却依然有着研究的价值。因为,理论不能等同于普遍规律。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质变,才是我们看到的最终的关系或者说是结果。但是这种关系或者说结果是暂时的,事情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中,整体是向前发展的,理论也一样,被淘汰的那一天,作为提出理论和宣传理论的人来说,更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效果。

  而且,理论也是不断被完善充实的,我现在提出的理论被淘汰了,我还可以补充理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或者放弃不合时宜的理论,研究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

  比如,我对策划的研究,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哈佛企业管理》丛书中是这样叙述的:“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策划如同一座桥,它连接着我们目前之地与未来我们要经过之处。”策划解决的是思路问题,它应包括、战略发展策划、内容策划、形象策划(设计风格)、市场行销(如何提高访问量)、品牌形象推广、内部人员安排等。但一切策划的执行和落实必须建立在可传播(沟通)的基础之上。传统的策划方案已有体系和理论,不作细说,只研究网络传播时代的策划规程和原理。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传播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基于此种网状传播模式的现实性,一个项目的策划流程和执行原理必须现实,基于此种网状传播模式的虚拟性,一个项目的策划流程和执行原理必须虚拟,这不是抽象理论,这是实用原则和办法。笔者通过自身策划各项活动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归纳出网状传播模式基础上的策划要考虑如下四个阶段,即泛策划论四阶段:(1)以变为上的短期泛策划论阶段。(2)连续循环的长期泛策划论阶段。(3)实事求是的创新泛策划论阶段。(4)引导控制的纠偏泛策划论阶段。具体内容可以去阅读我的相关论述,如《泛策划与网络传播》。

  到网络媒体工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在为一些企业做培训和策划的过程中发现,甚至许多著名企业在品牌网络化传播方面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客观后果是由此使诸多企业的成长速度慢了半拍,作为培训师也好、策划师也好、传播者也好,首先我自身必须他们全面熟悉网络传播的属性和门道,才能去唤醒或帮助企业共同追赶!

  至于我个人,会不会被超越,会不会被淘汰,我从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之于我,因为我更是一个实践者,因为我是在追求、尝试和直接参与各种生存和变革方式的过程中来发现、归纳、实践理论的。这一点,我是区别和优于所有学院派纯理论专家学者的。

  况且我不也在一直超越着别人吗?也可以这样说,我也在不停地超越着自己,从记者到传媒人,到策划人,到培训师,到传播人。我认为,只有不断超越才能更好推动某种格局的建立,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也许有一天,我自己会淘汰自己的理论,会提出新的理论。

  甚至于我更希望我的理论会快速被淘汰,那说明事物在进步,说明某种、某个领域或某个区域的新传媒格局已经建立起来了。对于我来说,我已经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后记: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一次采访到这里便结束了,让记者感兴趣的市场开拓与企业低成本品牌传播等问题并没有来得及提问。所幸的是,刘海铭老师答应了记者下次采访的要求,他说如果有机会,会在下次的访谈中着重通过他的成功案例回答记者,市场开拓与新闻效应策划、企业低成本品牌传播以及草原品牌的集聚效应等相关问题。   

特别感谢内蒙古工业/沃华传媒网/VR企管培训/内蒙古IT实验室/展现网/通网/内蒙古晨报/内蒙古商报/新传播等媒体记者编辑 采写转载摘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3472.html

更多阅读

王铭铭:命与历史

时下历史学家读很多西方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众多书籍中,别有意味的是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的《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七年版)。书中比较耀眼的,是柯林武德企图在历史和艺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人们通常认为,艺术

蜜蜂的寓言:节俭悖论与美德困惑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小小的昆虫蜜蜂俨然就是美德的化身。我们所赞美的,首先是它的勤劳,迎着朝霞出,披着余晖归,风雨无阻,敬业勤勉;其次是它的奉献精神,蜜蜂餐风饮露,采花酿蜜,以苦为乐,乐于奉献;再次是它的求实自律,蜜蜂与花为伴,与花为善,不厌其烦,且

简明四问:营销策划如何与客户实现双赢?

第一问:如何界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营销策划类智业公司,和客户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合同上的“甲方乙方”?是“顾问先生”?是“品牌管家”?是“迷途导师”?是“服务于被服

刘海铭:中国沐浴行业面临十大困境亟需转型升级

     沐浴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沐浴业有了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沐浴服务项目和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目前,沐浴消费已成为人们休闲养生、朋友聚会

刘海铭:激活思邈品牌孵化全球养生旅游基地

     从养生文化到养生旅游;从养生旅游到养生旅游地产;从养生旅游地产到养生旅游基地;从养生旅游基地到全球养生旅游产品集散地……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路径,更是一个让中国系统养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提档升级,品牌突围

声明:《刘海铭:泛策划论与新型传播学求是者》为网友青简半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