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富而言,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而未读《货殖传》,可算未读《史记》。因为《货殖传》举生财之法,图利之人,无贵无贱,无大无小,无远无近,无男无女,都纳之一篇之中。“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

中国有句老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大国就像煮小活鱼一样。老子是要告诫执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搅动、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从经济学人的立场来说,经济繁荣的动因源于放松政府管制,实施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效果。从企业家的立场看,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实现其经济上的成就,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顾客,因此企业的使命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治大国如烹小鲜”中的“小鲜”是整体数量的概念是指大多数,比喻芸芸众生。与小国寡民相反的,是大国多民,民众多如过江之鲫,人满为患。河上公说:“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也就是说国家的施政纲领必须是简单和有效的,必须持续稳定。国家政策是以人的需要为起点,并以人的幸福为归宿的事业。“治大国如烹小鲜”中的“烹”则是使命、战略、方法论以及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行动方案。然后按照亨利-法约尔的职能原则,将80%的权力融合于企业的标准化制度当中并且提交给一线员工,把15%的权力交给有经验的管理者去指导运营,5%的权力由负责制定战略目标、企业创新和标准的高层掌握。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张从忠2007年8月30日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