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甚至企业机构,都借债炒股。由于散户和机构的一致行动,导致股市狂飙。虽然有印花税之类的新政策,但毕竟对炒股成本影响甚微,股市浪潮终究还是难以真正遏制。 炒股顾名思义,就是短线买进卖出,严格地说不是投资。投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投机则是极为短线。这也是为何中国政府不允许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热钱”的本意,就是来了炒一把赚一把,马上就离开。热钱没有长期投资的意向,因此对于国际股市和外币市场来说,大量热钱的同时进出是非常危险的,97年的亚洲金融危急就是一例。 而今中国股市波澜壮阔,由于中国政府的管制,外资热钱的作用不大。而境内可以投资中国股市的外资机构(简称QFII)受限于国家的投资额度规定。此外,QFII为了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也不敢贸然进行大量炒股行为,得罪中国政府。所以如今中国股市的“热钱”,基本来自中国内部。 中国“热钱”究其根本,来自于中国银行系统内庞大的个人储蓄。有人说中国人收入很少,个人储蓄量不多。这个问题要怎么看,留待以后再谈。但至少一点,由于中国人数庞大,中国人储蓄概念非常强烈。因此集腋成裘,造成中国人储蓄相对于收入来说,储蓄的比例相当大。虽然80一代之后的中国人出现了“月光族”等消费行为,但中国人高储蓄率的行为,短期之内不会改变。 中国人高额储蓄量,一直是一颗定时炸弹。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们感到钱不值钱了,因此把自己大量储蓄拿出来购买电视机等(当时买房概念还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脑海中),造成全国消费品大战,彩电价格等飞涨。

如今类似的情况近几年再次出现,只不过不再是彩电那样的消费品,而是变成了房子和股票。储蓄的热钱首先进入了房产业,经过一年多来房价的飞涨,由于需要购房总金额数量的太大,所以目前老百姓买房的意愿开始冷静了些。但股票就不同了,开一个买卖股票的户头要求金额很低,小到数千元,大到千万元,都能进入股市。这样就造成了从亿万富翁到普通退休老人,都可以炒股的一大原因。因此股票市场一旦被点燃,立刻产生连锁反应,加上股市发财大到故事遍地开花,搞得男女老幼蜂拥而入股市。 正如中国庞大的储蓄量来源于老百姓们的积少成多。如今中国股市内的“热钱”也是如此,这点从股市内散户资金量是机构资金量的两倍可以看出。国外的热钱我们政府能管住,但国内的热钱如何管制,是目前最头疼的议题。 印花税等行政手段有些短期作用,但毕竟无法根治股民的狂热。印花税后的暴跌,非但没有阻止股民炒作,反而让很多没有赶上第一波股市狂涨的国人认为,现在终于出现了进入股市挣钱的大好时机。于是更多的人倾家荡产,全力投入股市。股民的数量和总资金,不减反而进一步大增。 老百姓的钱来得不容易,如何让股民们学会长期投资收益,而不是靠高风险的短线投机,归根到底需要国人对资本市场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当然目前在如此疯狂的心态之下,要求股民们冷静是很难的。或许只能让达尔文主义发挥威力,让不会游泳的股民们自己在江河中学游泳,但这样的代价多高,我们拭目以待。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最大的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