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物之间对需要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物对需要的满足程度不同,意味着物的价值不同。物与物之间价值的大小之差,叫利差。 利差是物与物之间比较的结果。有比较,才有价值的大小差别。最大价值就是最大利益。占有最大价值,就是占有最大利益。占有最大利益,就是占有最大价值。没有利差,就没有价值的大小,也就没有所谓的最大利益。没有最大利益,人们便无可选择、无可占有。 利差,能够刺激人的需要,强化需要的迫切性,使占有低价值物的人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生理上、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利压。利压会使人产生尽快消除利差的欲望和动力,促使人努力把自己所占有的物的价值提高到至少与他人相同的、最好超过他人的水平上。否则,利压将会使人一直处于紧张、不安、失望、忧郁、焦虑、痛苦、仇恨的心理状态。而只有完全消除利差,这种状态才会随之消除。 利差有顺差和逆差之分。 符合占有者需要的利差,叫顺差。 违背占有者需要的利差,叫逆差。 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利差。利差的顺、逆,是相对于设定者的需要而言的。设定者认为是顺差,对于被设定者来说,也许是逆差;设定者认为是逆差的利差,对于被设定者来说,也许是顺差。 例如:政府(利差设定者)为了防止某种商品的价格过高,使用行政手段限定价格,设定利差,并取得预期效果。这时的利差,对政府和消费者来说是顺差,对这一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者来说则是逆差;如果政府对这一商品的价格是越控制越高,那么政府的利差设定结果就是逆差,而对生产和销售者来说,则形成顺差之势。 利差设定不当,会使顺差变成逆差,由此出现利益漩涡或利益流失现象。 例如:政府机构重叠、政出多门、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就是由于利差设定不当而造成的利差漩涡现象;在利差设定上如果出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鸡飞蛋打”、“背道而驰”、“事与愿违”等设定效果,这都属于典型的利益流失现象。 人人都有占有最大利益的需要,而利差为满足占有最大利益的需要提供了空间。利差存在,意味着占有最大利益的可能性存在,就必然有人会试图将可能变为现实。 有利差,就必有占有。有占有,就必有利差;没有利差,就没有利压。没有利压,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占有。
人类发展到今天,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任何占有最大利益的可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占有最大利益的尝试。
当一个人占有的利益比别人少时,他会竭力消除利差。然而他又并不会满足于消除利差。因为消除利差只意味着他与别人占有的利益一样多。于是,只要可能,他便会努力使自己占有比他人更大的利益,这样才符合占有最大利益的需要。当他占有的利益比别人大时,新的利差又产生了。别人为了消除利差,占有最大利益,必然会进行新一轮的利益竞争,如此反复不止。
然而,利差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好比人的血压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一样。如果利差太小,利压就不足,使人难以产生占有欲。利差极小的社会,也就是经济、文化发展最滞缓的社会。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利差太大,利压就太大,容易使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或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放弃任何尝试和努力。总之,利差太大,要么使人疯狂,要么使人堕落。
赌博,即是一种典型的利差极大的设定,这种设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对于社会来说,利差过大,最容易使本来统一的利益集团分化重组,形成新的相互对立的利益集团。
在一个国家内,各集团之间占有的利益利差过大,必然产生不平等,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占有利益最大的集团,会凭借自己强大的占有力,改变原有规则,使之更有利于自己占有最大利益。而占有利益极小的集团,也绝不会甘于任人宰割,必然会为消除利差而抗争,甚至以暴力抗争,造成社会动荡。
利差极大或极小的社会,都是对需要的危害大于对需要的满足的社会。
如果绝对消除利差,结果又会怎样呢?
如果利差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利益的大小差别,不存在占有最大利益的可能,利压也就等于零,占有便失去了动力。此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处于无所作为的停滞状态。
利差必须保持适度的差额。适度利差会产生良好的利差效应。
在平等原则的前提下,适度的利差,能够兴利除弊,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地占有行为,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需要物),从而更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推动社会不断文明进步。
利差具有引导人趋利避害的导向作用。利差可引导人们占有什么,不占有什么,去何处占有,如何占有,占有多少等。
请看下面一些言论:
——“我这次考试成绩很差,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邻居买了一台大彩电,咱们也该换换了,现在还有谁看黑白的!”
--“小李的房子装修得真漂亮,以后咱们有钱了,一定也要好好搞一搞!”
--“批发价两毛一斤,零售价一块都抢。咱要是有本钱多好啊,搞它一次,非发不可!”
--“朱老太太前几天炒股赚了3000块钱,我也想买一点碰碰运气。”
--“说实在的,这次结婚我并不想搞得太铺张、太排场,可是现在风气就这样,不这样搞,实在很难做人。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借钱
搞。”
--“现在我们实行合同制了,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了。不好好干,饭碗就没了。”
--“不拿白不拿,我还觉得拿少了呢?怕什么?老谭都不怕,我怕什么!你看他昨天做反腐败报告那样儿,装得跟真的一样,骗别人去
吧。我照拿不误!”
--“为什么假货泛滥?便宜!谁不想贪便宜!”
--“这是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不要忘了前车之鉴,万万不可重蹈覆辙!”
以上言谈,就是利差所产生的利差效应的具体反映。
利用利差效应,科学地、合理地设定利差,充分发挥利差的良性导向作用,造成顺差效应,可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不合理的需要,并对占有方式进行重新选择。
例如:
--提高粮食价格,会使农民安心种地,使人们珍惜粮食,减少浪费,同时增加对其它廉价食品的消费。
--限定物价,会抑制生产和销售。放开物价,会刺激生产和销售。
--提高银行利率,可以吸存大量游资。降低利率,可刺激消费。
--重奖科技人员,可调动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各种犯罪,有威慑、预防、减少犯罪的作用,从而改善社会治安。
--广泛宣传奉献者的先进事迹,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如果一个领导重用弄虚作假的溜须拍马者,那么他周围溜须拍马者就会越来越多,正直实干者越来越少;如果一个领导重用正直实干者,冷落溜须拍马者,那么他周围正直实干者就会越来越多,溜须拍马者就会越来越少。
客观需要决定利差,利差对客观需要又具有反作用。但客观需要是根本的决定因素,绝不可任意地消除或抑制客观需要。只有符合客观需要的利差才是合理的利差。
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设定利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任意妄为,这不但起不到利差的良性导向作用,反而会产生利差恶性导向作用,使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
例如:假若要求人们暂时吃得差此,人们也许还能容忍。但假若无端地要求人们三天不吃饭,那非天下大乱不可。
作为政府,为了进行管理而设定利差,不应只是消极地遏制人们的需要,而是要更好地激发和引导人们的需要,使人们的合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目前,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为了形成适度的利差,造成利压,刺激人们的需要,激发人们的占有欲,鼓励人们占有最大利益,使人们通过消除利差而实现共同富裕。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在利差设定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为地消除利差,竭力使人们没有占有最大利益的可能,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结果,原来勤快的人变懒了,本来就懒的人变得更懒了。看谁最懒、最奸、最滑,倒成了可能占有的相对最大利益。这种人为地消除利差的极端做法,违背人的根本需要和利益规律,具有利差恶性导向作用,造成逆差效应,使我国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与世界的利差越来越大。为此,我们付出了历史性的沉重代价。
设定利差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反需要,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最大需要。只有当对利差的设定符合多数人的需要时,才会获得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否则,有害无益。
我国搞改革开放,就是在激发人们对利益的需要,引导人们积极努力勤劳致富。只有使广大群众觉得改革开放能够满足合理的占有最大利益的需要,改革开放才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去。只有使中国成为一个可以占有最大利益的国家,中国才会成为外国投资者争相涌来的风水宝地,才会使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水,没有水位差,便不会有大河奔流;人,没有利差,便不会有追求和竞争、不会有创造和进步。
保持利差是手段,提高价值、满足需要是目的。保持利差是为了利用利差效应来消除利差。消除利差的过程,就是满足需要的过程。利差不可能绝对被消除。在人们消除利差的过程中,新的利差又会不断产生。利差只有在保持中消除,在消除中保持,才能使人们不断占有更大利益,得到更大的满足。
如何把握好利差的度--这是现代政治家、企业家、社会学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有一点已经很明确了:
没有利差,就没有利压。没有利压,就没有创造(占有)的动力。
保持适度的利差,可使社会发展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适度的利差,是人们勤奋工作、不断创造发明的力量源泉,是政府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杠杆,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奥秘,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者:王大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