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会用人:微妙的用人艺术》
某人不在场时,绝对不要对这个人的行为做任何不负责任的评论。这是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应有的起码修养。哪怕是没有一点恶意的议论,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如果真想给某人提批评意见的话,最好和其本人面对面单独进行,在没有他人参加的场合下,有条有理,心平气和地交谈。既然讲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他人好,那么,就应该在没有他人的场合讲。随便轻率地说话,或单纯为了发泄私愤而信口开河,都是一个人的成熟度有问题的典型体现。 尤其是酒后言谈更需要特别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的人想得简单,认为酒后说出来的话一般人记不住,然而正好相反,人们对"酒后真言"往往记得分外清楚。

总之,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谈论不在场的人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实,喜好拨弄是非、在背后议论人的人,大都是些言谈轻率、轻易就可以给一个人下结论,或是言语偏激,发泄私愤的人。 对待这种人,需要抓住证据,耐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充当的只能是破坏组织或公司团结的角色。需要告诫这种人"下不为例"。如果经过这样的教育仍不改的话,就意味着这人存在本质问题,必须采取其他措施加以解决。 至于在背后赞美他人,那就是一个例外的问题了,可以说被你赞美的人越多越好。因为这种语言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本人即使间接听到,也会对说的人抱有好感。作为领导者,对好在背后说些易招人误解言语的人,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绝不可掉以轻心。 □ 打开天窗说亮话 为了企业发展,作为老板时刻都要与部下坦诚相见。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比如两个人之间有误会,往往因为偶尔发生的冲突或口角,双方遂毫不客气,将自己对对方的不满尽数抛出。及至双方怒气发泄完了,渐渐冷静下来后,左思右想总觉得有些不妥,于是双方再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等到发现原来是场误会后,又后悔不已,两人却常常因此而成莫逆之交。 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老板弗朗索瓦说过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因摩擦之故而有所发展。"弗朗索瓦先生过去有位助手,此人做起事来太迟钝,受批评也满不在乎,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得了表扬也是这副德性,既不欣喜,也无感谢之意,甚至老板当面鼓励他,他也只当是耳旁风,简直是木头一块。老板曾经想过无数种方法,试图纠正他的这种恶习,但无济于事,他毫不理会。终于有一天,公司丢了一笔大买卖,老板认为责任在于助手办事缺乏效率,以致错过商机,于是大发雷霆,把平日积累的怨气全部发泄出去;而助手本人却觉得受了天大的冤枉,也是气势汹汹,和老板大闹起来。待两人冷静下来细想,却越发觉得对方的愤怒并非一点道理没有,自己的一些理由也不一定能站得住脚,于是当老板主动邀请助手到家小聚,推心置腹侃侃而谈。两人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终于成为好朋友。 因为这次冲突,反而促使了两个人的互相沟通,从此以后,双方能直言不讳地就某些问题交流看法,和和气气。这真是"不打不相识"。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许许多多的人,只是有年龄的差距而已,便彼此敬而远之,由于他们认为对方的想法和价值观与自己大相径庭,真有点"对牛弹琴"的味道,于是双方也就不会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外表的粉饰和谐。然而,常常在双方打开窗户说亮话,坦陈己见后才发现还有忘年之交的朋友。 老板对部属或部属对老板持有偏见,而一味猜测对方心中会打什么算盘,必然使双方不大容易彼此接近。而一旦有机会让两人一吐心声,也许会明白对方的所思所想跟自己的一样,从而迅速拉近感情。老板若想部属对上司坦诚相见,就必须首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部属,不然的话,就是南辕北辙,将永远毫无结果可言。 作为统率公司上下的老板应该切记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