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做人做事会用人:微妙的用人艺术》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朋友的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给欺骗,欺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 据《庄子·齐物论》记载,有个养猴人对他的猴子说:"我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觉得势头不对,嗷嗷直叫,呲牙咧嘴。养猴人马上又对猴子们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栗子,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就高兴起来了。这些猴子的高兴大概只是暂时受蒙蔽所致。天长日久,聪明的猴子自然会悟出主人的狡诈和卑鄙,从此不再相信他,而且仇恨他。那时候,养猴人可就要自认倒霉了。朝三暮四式的狡诈,必然最终失信于人。 失信于人,不仅显示其品行不端,人格卑贱,而且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短暂不顾长远的近视行为,终将一事无成,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失信于人,大丈夫不为,智者不为。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处处说话都不算数。他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大人对小孩,对妻子对父母,对同事对朋友,对上司对下属,对名人对凡人,对老师对同学,对什么人都会说话不算数。 做人之道,大概没有什么比诚笃守信、取信于人更为重要的了。我们看一个人与人交往时,只要他能做到诚实守信,其他方面的缺陷尚且会宽容忍让。反之,若失去了这个根本,我们便不会相信他,不愿与他共事,不愿与他打交道。 □ 患难中奋进者有前途 人处患难之时,往往情绪低落、不思进取,而平时身上的那些劣根性的东西也都自然地表现出来。有时看人,其富贵时一个样,衰落时又一个样。而在患难之中能保持自己的优秀品质,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不取、顽强拼搏、积极奋进,这样的人确实难得。领导者若从患难中识得人才,就应像相信患难之交一样,加以重用。 1.贫时不为者大 一些人往往在平时道貌岸然,做出一副君子的姿态,而一旦贫困衰落、山穷水尽之时,则一反常态,平时的美德没有了,代之以无耻的索求。这种人是万万不能用的。而有一种人,即使是在危难之时,也洁身自好,处处为人着想,这才是真正的人才。当年曹操南下进攻刘备,大敌当前,连诸葛亮都主张弃樊城去襄阳。刘备不忍心舍弃樊城民众,让他们愿跟随的跟随,结果当地民众都愿意一起走。这样混七杂八,行军速度极慢。曹军追来,刘备让民众先走,自己率兵抵御。虽然刘备暂时失败了,但他深得民心,一大批人死心塌地地跟随他,为蜀汉大业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备太重感情了,这也反映出他在任何时候都以民为本、爱民之心不改。这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2.患难之中见真情

古人云:"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人处患难之中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离开了,更何况其他人呢?而难能可贵的就是贫贱不离。故人们极看重"患难之交",极赏识在困难时仍留守原任的下属。平时人家不管对你有多好,这都不能说明问题,只有在患难之时才能看出人家对你是否真心。 人们常说"患难识真情",在患难中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朋友,也能找到忠于自己的下属。患难是一座熔炉,它能炼成真金,而一切腐朽都化为灰土。谁不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生活中有一点小插曲又如何呢?它带给人的不只是痛苦,还有看清这个社会、读懂一个人的幸福。可想而知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因为生活中从此又多了一个可深信的对象。 领导者对身边的人了解最深的时候恐怕就是自己或是团体有困难的时候。当你身陷囹圄时连你平时最亲近的人都离你而去,但往往是那些领导平时不太注意的人留了下来,这绝不能说他们有所求。如果是这样,他们早就投往别处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你对团体有感情,并且他们深信你能够扭转乾坤。这时领导就该明白了:谁是什么样的人,谁该加以重用。记得一位大型国有企业的厂长因人诬陷入狱,平时"香客"满门,而现在那些"好朋友"、"好部下"全都没了音讯,只有一个小职员来探访厂长,原来这个厂长曾无意中帮过这个小职员。真相大白之后,厂长特意提拔了那位小职员,因为厂长深知能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来探望自己,他就绝不是那种势利小人。他是能够忠于自己也忠于厂子的,这种忠诚最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