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 海归卖红薯,大材小用?



     海外留学归来等于海归,海归等于高薪、高职位、高阶层?海归的就业形势近些年来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海归回国就业难、大学生回农村种地到留英女硕士卖红薯,到底是“大材小用”还是“另辟蹊径”?

  现象

  卖红薯引争议

  从暨南大学经济管理类硕士毕业后,邢淑贤又到英国学习。她发现当地的红薯烘焙技术和深加工要比国内先进,而且红薯制品种类繁多,于是回国后,她建起红薯种植基地,又请来英国食品加工高手组成自己的研发团队,进军烤红薯行业。从2012年10月1日开店至今,不到半年她就收回15万元的成本,还另开了一家新店。

  作为高学历的创业者,邢淑贤深谙商业规则。首先,她注意产品的创新,持续勾起消费者的食欲,从英国请来研发团队,研发适合本土的口味,每月都会推出一个新产品,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其次,邢淑贤注册了“薯上皇”,立志要做中国最好的红薯,尽快打出自己的品牌,可以有效避免同行的复制;再有,她还非常冷静地思考商业模式,在考虑清楚之前绝不盲目发展,面对加盟商的请求,她表示还不够成熟,因为有前车之鉴,慎重发展,避免重蹈掉渣饼的覆辙。

  海归就业方向百花齐放

  近年来,留学归来自主创业的不只邢淑贤,2007年底,海归博士仲春明在多方支持下,流转了离南山竹海4A级风景旅游区不远处的100亩山地,投资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学法律的海归开饭馆、学媒体的从事银行管理、学经济的跑起了保险、学酒店管理的改配送盒饭……这些几年前看起来还十分新鲜的事情,现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在2011年针对全国7000多名海归所做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四成海归从事的是金融业和文体娱乐业,然而商业服务类如电子信息服务等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一些传统的冷门行业,例如农学领域,现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海归的青睐。他们将所学的先进知识用于改造传统行业,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新气象。

  此外,海归在选择企业时不再一味追求外企。海归们更加理性和务实。他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和海归人才激增的现实环境,不再要求高薪和高职位,不拘泥于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多数人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用人单位较易接受的薪金要求,愿意到民企打工,从普通员工做起,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就职去向也更加多样化。

  赞与弹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书就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后能有个稳定的“铁饭碗”。但留学归来的邢淑贤选择卖红薯可谓惊人之举,此举究竟该肯定还是否决呢?众人褒贬不一,有赞有弹。

  弹: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 海归卖红薯,大材小用?
  “早知留学白深造,不如回家烤红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硕士且是海归,意味着接受西方更高层次的教育,应当具备创新精神,以及优于常人的知识与素养,行业也当是高科技、高精尖一类;卖红薯是小商小贩所为,像邢淑贤弃海外归来卖红薯无疑是无知识、无技术含量、更无科技含量,完全是“大材小用”了。

  另外,除去租地、种地、店租、员工、还有请老外专家的费用,加上自己在英国深造的费用,这笔帐算下来,不仅成本高,而且可能“水土不服”。外国的套路也不见得适应国内情况,虽说有技术做出了好产品,但如果不懂商业运作,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做不大也走不远。

  赞:“接地气”的表现

  同是卖红薯,海归邢淑贤不仅引进红薯深加工的先进技术,还请来英国研发团队,将红薯卖得“风生水起”,这一独到的做法也让一些人称赞道“多好的创业模式啊!”这种有胆识、有创新、“接地气”的表现难能可贵,现在很多人过于浮躁、矫情,过于自以为是,不能做到脚踏实地,而邢却能放下身段,不惧世俗的舆论眼光,敢于将想法变成行动,单是这点就值得肯定。

  其实,这种做法也是给海归就业提供一个参考模本,海归要避免变成“海带”、“海豚”,就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将所学转变成实际的生存创造能力。

  微博

  如何看待海归卖红薯这个现象?

  @西西:十年寒窗苦读,到最后难道就是为了卖红薯?早知道的话那还读什么书啊,早早出来卖红薯,还省得花那么多学费。

[email protected]:海归卖红薯,不必大惊小怪,社会发展到今天,出国留学趋向大众化,海归日渐“贬值”之后,天子骄子们放下面子,面对现实才是明智的选择。

  @咖啡馆之梦:硕士海归学得好,一样开店卖红薯,另类的励志故事。

[email protected]:挺棒的,本来就不应该华山打工一条路。

  如何看待新一代海归的就业观、价值观?

  @鱼儿:留学生也开始变得理性和实际,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并能结合国外先进产业与国内的差距来寻找职场落脚点。

[email protected]:“水土不服”是大部分“海归”的通病之一,思维方式的不同、沟通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冲撞等,往往使他们多少带有一些“另类”色彩,进而造成在职场上的种种不利和强烈落差,唯一能做的恐怕只有妥协和适应。

  海归说

  一再自降求职标准

  像我这样从国外回来的应届毕业生与国内读大学的求职者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大优势,因此我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我的经历表明,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还是不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赵婷婷,大学本科在国内读英语专业,后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硕士毕业后在天津某知名民企工作。

  对国内就业期望值低

  以IT行业来讲,美国的技术可能比国内超前五到十年。我本身从事的是IT咨询工作,但我的技能在国内还不是很需要。所以我对在国内找工作的期望值本来就很低。

  ——王先生,90年代赴美留学,此后在美工作十几年,2010年回国先后在IBM、戴尔担任高管职位。

  我有无形资产

  留学生活时的艰苦和困难使我渐渐养成了屡败屡战、绝不轻言逃避和放弃的精神。它带给我的这份珍贵的无形资产,使我终身受益。

  ——张欣,毕业于国内大学会计专业,因找工作受挫而出国留学,两年后回国凭着学历和一些工作经验,顺利找到工作。

  我比别人多一手准备

  因为我的简历上不仅学校和专业出色,更有不少实习和相关工作经验,加上实习单位给我的好评,我得到了进公司实习三个月的机会,三个月努力工作后,我如愿以偿留在了那里。

  ——杜远,在国外时刻关注着国内行情,注重积攒实习、工作经验,凭借优势找到跨国公司的工作。

  看中发展前景

  我觉得作为一个海归,我与在国内读书的人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的思考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我对待事情的态度更乐观,这就使我有了快速向上发展的潜力。

  ——冯哲,新加坡海归回国后,继续“修炼”制定职业规划,从基层做起,顺利跳槽房地产咨询行业,职位也得到了上升。

  专家观点

  抛弃陈旧观念 就业应更多元

  硕士海归卖红薯,之所以触动舆论,在于公众对两种身份的定位。大多数人认为,硕士且是海归,意味着拥有“三高”,即受过高等教育,具备高级素养,从事高精尖行业;而卖红薯,则显得小家子气,属低端行业。公众的关注,折射出对行业“三六九”等划分的陈旧观念,他们带着世俗的眼光看待职业和工作,认为大学生“鲤鱼跳龙门”考上大学后就高人一等,不能从事一些低端工作。

  相反,新一代大学生和海归们就业心态倒显开放。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兴趣、梦想相结合。正如卖红薯的邢淑贤所言,开店卖红薯圆了她大学的创业梦感觉很开心,她认为硕士卖红薯并非“大材小用”。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海归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不在乎就业还是创业,更关注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就业形势牵动社会敏感神经的当下,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日渐攀高的今天,社会舆论应当有与之俱进的就业观、价值观,让社会舆论的开放为海归、博士、博士后等等知识精英更多元的就业或创业提供更宽广的空间,把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开拓到每一个领域,真正用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1457.html

更多阅读

调查:过半受访者认为“海归”含金量降低

  临近年关,毕业生们找工作的进程已经进行了大半。毕业大军中,留学生群体的求职状况格外受关注。随着我国“海归”人数骤增,“海归”就业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上周,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

海归起薪 海归“低起薪”是开始还是结束?

     低起薪并不代表海归的成败,也不能说明海归的未来。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低起薪只是一次发展的开始,可对于有些海归,低薪却可能已成结局。  10月28日,2012中国国际教育展上海站在上海东亚展馆拉开帷幕,24个国家和地区逾300所高

中国海归精英协会 海归身份不再是精英代名词

海归身份不再是精英代名词文/姜朝霞在近几年的“出国热”孕育发酵下,从所谓“列强”回国的海归越来越多,在国内职场已不是鲜见之事,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他们早已成为大家见怪不惊的普通一员。当然,与浩瀚的本土人才相比,他们还依然称得

声明:《大材小用 海归卖红薯,大材小用?》为网友阳光里的我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