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脱源于佛学,是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之一分子。
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三大流派鼎立:释、儒、道。整合一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
释,俗称佛学,我们口中常说的“大和尚”。
儒,儒家学派文化,典雅庄秀的书生。
道,就是道教,羽扇绾巾、仙风道骨的道士。
从释、儒、道文化的溯深历史时间看,释是异帮文化,起源于印度繁衍壮大于中亚,传入中国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道家的渊源于本土春秋战国时期,繁衍壮大于汉朝。
释、儒、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的主要内核,其本质就是中外合壁。释、儒、道三者的内容虽不同,宗义却都共同,那就是探讨人的生存问题,探讨人生存的世界缺憾问题,所以三者水乳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渊源不一,终极难分。
释、儒、道相继成为中国主体人文文化,也是一种禅,是一种中外合壁,说不清、道不明的禅。
释、儒、道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主流,这和中国历代国家机器——历代王朝政府的认可有关。中国每一个朝代诞生和建立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社会的合理性,每一个朝代的建立,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了最旺盛的社会生命力,而每一个朝代的灭亡,也标志着这个社会生产力的社会生命力的衰亡,所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朝代更替的本身就寓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朝代更替的过程也寄寓了深奥的社会禅意。
目标就是禅境,目标的禅境第一重意义在于目标的吸引力如禅力一样吸引你大胆往前走。
每一个朝代的诞生,都必然要朝一个主体社会目标、一个具体的全社会人生目标前进。每一个朝代的道德标准可能不一样,但每个朝代追求目标的意义是一样的。为了让社会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目标,统治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国民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而中国文化之大成份释、儒、道就是中国历代王朝激励国民,教化国民朝社会目标进程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释、儒、道都在研究宇宙人生问题,这也是中外人文思想几千年共同探讨的问题。中外人文思想研究宇宙人生问题的出发点都认为人生是悲观的,世界是缺憾的。这和人文思想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
几千年前,人的生命至壮年而息,活过六十已是高寿,生命如“蝼蚁”一样弱小,似“露水” 一样短暂,所以古人往往悲对江河大叹“逝者如斯夫”。
几千年前,由于科技水平局限,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现象认知相当有限,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对很多自然现象大都凭主观“感悟”,所以感到世界“缺憾”,故古人乐于“问天”,多“杞人忧天”。
在这种大背景下孕育的各种主流文化,便从自己的角度形成各自的观点。
释:释学的首创者释迦牟尼创教伊始,正是印度的内乱战争迭起,人民生灵涂炭之际。他认为人生的不足,世界的缺憾首先是由于人性的罪恶所引起的,人生是一个悲观罪恶的人生,人虽天生为善,但这个世界有众多未知的“黑洞”和众多的“缺憾”,所以人从“善”转为“恶”。为了让人成为忠义完美的人,释的宗旨是通过压抑人的本性,扼杀人的各种欲望(包括人的生理本性),去达到人生“尽善尽美”,获得人生“涅磐道果”,所以释学绝大部分是苦行僧式的修炼之法,不吃荤,不近异性,视金钱名禄如过眼云烟。
释之人生的过程注定是要痛苦的过程,是一个压抑修炼的过程,如果套到营销流程里,我认为每一个营销人都要学习释的这种压抑修炼,追求一种高尚的品格,拒绝目前营销人生中那种种庸俗和丑恶。目前中国5000万营销人鱼龙混杂,能成大道者几人也?不修炼行吗?很多营销将军至今仍奉行“不赌不嫖,不做营销”的行业观,真的这么灵?靠这就能做一个大道营销人?答案肯定不能。
儒:儒家学派的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光大发扬。这个时期是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儒家学派的诞生就充满阳光、激越、锐气。
儒学的文化基点也在积极探索人的价值,儒学从生命是不可穷尽的角度出发的,强调人生的积极意义在于“入世”,人的存活价值在于干预社会,干预生活。儒学没有太多悲观色彩,它认为人的智慧与能力可以改变世界的缺憾,可以弥补人生的短暂。因此儒学有“参天地之教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意义。也正是有了儒学的这种积极“入世”思想,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进程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极大地砥励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如果说释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是“痛苦的积极”,而儒家则是“阳刚的积极”。
儒之人生的过程是激昂向上的过程,如果套到营销流程里,我认为每一个区域营销经理都要学习儒的这种大气蓬勃,不畏艰难,积极进取。我认为没有做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及格的营销人。2003年创尔特从国际市场回归中国本土营销,我们用一年时间就甩掉数百名对手进入行业前列,我们面对的都是客观条件大致一样的空白市场,为什么我的营销团队涌出一大批营销精英,也淘汰了一批庸才呢,无它,唯不畏艰难,积极进取而成功也。
道:道家对人生社会目标的追求有别于释、儒的积极,道家用的是“出世”色彩极浓的追求方式奔向人生目标。道家不崇尚儒学的“有为”,因为它认为极积入世就极易被世俗功利所束缚,人一旦被束缚就再无自由可言。
因此道教极力强调“无为”处世,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为”、“无为”。道家两大宗师老子和庄子的座右铭也是“大道无为”和“清静无为”。在道家看来,人生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有害的,都是虚、都是空,都不是自由的。人如果成为圣人,就不应该注重名僵利琐,放弃一切强烈的变革。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就应该象随心所欲,扶摇直上九万里,御风飞翔的鲲鹏;象“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仙人”。
道之人生的过程虽然是“不为”、“无为”,但道的“不为”、“无为”不是消极的“不为”、“无为”,而是希冀你顺应自然规律,以一种不过激的生存艺术生存,如果套到营销流程里,我认为当营销总监就要学习“道”的这种“不为”、“无为”的艺术,不必跟在别的企业屁股后面打价格战,最后连自己死到临头还弄不明白。广东燃气热水器原有300多个品牌,超过300个企业在违背企业经营规律打价格战,目前活着的不超过8个,活的好的超不过3个。
作者在此之所以不知高低妄论释、儒、道,是认为释、儒、道渊源不同,但终极目标的“禅境”是相同的。
释、儒、道作为一种主流文化成分,成长壮大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也并非一开始释、儒、道文化就有如此强大的生命魔力,而是在释、儒、道在自我学说相互发展、相互排斥的同时,相兼并蓄,交融壮大,吸取其他学说的合理成份,才得以拥有自巳如此巨大的生命力。
例如:儒学主张入世和积极干预社会,因此它对释家的“苦行修炼”的积极意义大加赞赏,但对释家的“苦行修炼”过程却持不接纳态度。道家学说中的“大道无为”和“清静无为”及隐士思想、方士学说成分极重,便被儒学斥为“左道旁门”,但儒又接纳道家“顺人欲”、“道法自然”的人生观。道教也如儒学格外讲究圣人人格的完美,但道教同样也斥儒家为“伪理学”。
君不见释家流派高僧大师古往今来,全不近异性,不吃荤,常年累月在深山沟里穷经皓首,追求佛之最高“禅境”,由于长期压抑人的自然本性,又长期营养不良,所以佛界大师长寿者寡。而儒家大师、道派高宗历代均无戒荤戒色的。不少名贯历代、学富五车的儒、道派大师都是“师法自然”:人生有嘴,就应吃尽山珍海味,因为吃饱了才有力气“干预朝政”,才能“闻鸡起舞”戍疆卫国;人有七情六欲,故应养尊处优,三妻四妾,偎红搂翠,极享人生乐事,这样人生才能生生不息,传宗接代。
释家的人生观也是积极的,象儒家一样追求人格的修炼;但“苦行修炼”的释家又对儒学“享受生活”的行为视为“红尘蕃篱”,嗤之以鼻。
释家认为道家学说为“左道旁门”,佛之大师多不与道之大师共处一处,甚至同入朝庭之门,一方注定要走中门,另一方则走偏门。但释、道追顺自然的禅界却是一样的,君不见释、道的庙观都建在崇山峻岭、山灵水秀“十里深处无人家” 的风景区中。
释儒道三派分流,汇聚归宗,形战泱泱中华大国的主流文化,生息数千年,影响了四分之一地球居住人群,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拥有一个目标的终极意义,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人,只要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坚定地朝目标前进,追赶目标的途径可能不—样,但殊途可以同归,这又是目标禅境的第二重意义。
就如释儒道三派分流,万种歧异,最后也在汇聚伐中华人文主流文化这一大目标下汇聚归宗,思想流派文化的差异是巨大,但最终也归流一体,文化思想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生、社会、经营的目标。
中国企业的翘楚——海尔,海尔之父张瑞敏从企业创尘之日就立志要做“世界的海尔”,励精图治廿载,终于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广东长青集团公司,十八年前出世只不过是十余人的小作坊,长青首领何启强先生也是拥有将企业做成一流企业的远大目标,十八年巧妙打造两品牌: “创尔特”、 “长青”,前者做国际市场,后者做国内市场,终于将“创尔特”品 牌产品出口到世界36个国家,成为中国燃气行业的“隐形冠军”。
海尔也好、创尔特也好,开山之初都是渺小者也,和当时中国众多的小企业并无太大之区别。
为什么中国的几百家空调厂、冰箱厂今日都不如海尔?
为什么中国300多家燃气热水器厂成长起来的寥寥无几,只有“创尔特”品牌产品出口到世界36个国家?
这全在于对目标的认同和追求之“禅境”不同也。
追求目标“禅境”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不想做世界级企业的企业,即使太上老君送给它十亿美金,它也撑不起半璧河山,因为它无法企及海尔追求大目标的“大禅之境”;
不悟禅意做品牌的企业,即使“藐姑射之仙人”尽情传授心法,它也难于“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因为它缺乏创尔特十八年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做国际市场的“禅意”。
这里即有目标的力量,更有追求目标的努力和境界差异,因为在追求目标的境界里,可以看出追求者付出的禅心,运用的禅意,获得的禅境。
故云:目标如禅。